学生成长

见“圾”行动·建设可持续发展校园——监测与评估

创建时间:2024-06-13

 

1.减少厨余垃圾做到节能减排

开展午餐浪费调查

2023年11月份进行的校园环境评审中,学生委员们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同学们对于午餐浪费的现象特别关注。而在后续与厨房工作人员的交流中得知,学校每天浪费的菜肴约在210公斤左右,多的时候大约会有250公斤。全校一共59个班级以210公斤为标准平均每天每个班级浪费约3.5公斤,浪费粮食大约在170公斤,多的时候约200公斤,以170公斤计算,全校59个班级,每班浪费粮食 2.8公斤,不但严重浪费,还影响校园生态环境。于是,学生从12月开始,为每个班级每天的午餐浪费情况进行称重统计,每周一评比。委员会成员对每个班级随机抽取15~20位同学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问卷406份。问题涉及对学校午餐的整体感觉、吃不完午餐的原因、喜欢(不喜欢)的荤菜、在家中是否有剩饭的习惯、希望学校午餐改进的方向等。在调查中发现总体上喜欢学校的午餐并且能够吃完。有的同学表示“想吃但是饭菜不合胃口”,也有同学中有小部分表示饭菜量太多,极少部分则是身体原因或是吃饭动作较慢来不及吃。同时问卷发现同学们在家中几乎没有剩饭的习惯,但是在学校午餐浪费中存在大量荤菜浪费的情况。问卷发现同学们几乎有一半学生不喜欢吃鱼,较为偏爱猪肉和鸡鸭肉。分析原因发现,同学们普遍有挑食的毛病,吃饭凭喜好而不是追求均衡营养。对于食物浪费的态度上,81%的同学认为浪费食物是非常不好的行为应该避免,16%的同学认为是不好的行为但是影响不大,剩余极少数的同学认为午餐浪费无所谓不需要去多加关注。

                 学生调查统计表

 原因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身体原因

4.3

2.4

2.7

5.1

5.9

6.7

饭菜太多

2.5

4.4

27.5

32.1

71.2

33.7

饭菜不合胃口

3.5

1.8

33.7

45.1

32.1

28.1

吃不下

4.5

2.8

56.1

32.4

45.2

42.6

荤菜不好吃

54.1

32.4

32.7

27.8

54.1

52.1

蔬菜不好吃

31.7

28.3

48.1

31.6

24.8

38.1

 

开展垃圾减量节能减排相关措施

为了控制过多浪费产生的厨余垃圾,生态委员会与学校德育处和教导处进行多方位沟通,从学习垃圾减量、控污减碳相关知识入手,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改进学生的饮食习惯为契机,开展一系列垃圾减量,控污减碳活动,发动全体师生为建立可持续校园而努力

课程教学中重点渗透生态环境教育

全校各学科中开展垃圾减量与可持续校园主题渗透,教导处和各教研组长进行沟通,详细制订学科渗透计划,在全部课程中开展垃圾减量与建立可持续校园课程,以了解食物营养的相关知识为抓手,形成均衡膳食的意识达到垃圾减量的目的

四年级语文学科《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中提到: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可人类的需求是无限的。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特别是温室效应,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必须采取行动,控制污染,减少碳排放。就像海伦·凯勒说的那样,“环保是每个人的责任。”这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可持续校园是一个充满希望和美好的愿景。它要求我们的校园应该以“控污减碳”为目标,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当我们每个人都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才能让我们的校园更美丽,让我们的世界更美好。让我们一起,爱护我们的地球,爱护我们的家。

四年级数学学科《积少成多》一课,同学们先称出100粒大米的重量,推算出1亿粒大米约2t,如果14亿人每天节约一粒大米,大约可以节约28t,够一个一天吃400克大米的人吃近二百年。一个个鲜活的数字,深深地触动着孩子们的心灵,一粒米微不足道,但积少成多却能帮助很多人免受饥饿。他们暗暗下定决心,光盘行动,从我做起。

六年级英语学科《Unit6 Keep our city clean》,让学生意识到城市污染问题,学生通过不同课时的学习了解到城市的干净整洁需要大家共同维护。本课是第四课时写作课,课堂上学生通过认识昆山的污染问题、提出解决方式两方面入手完成保持城市整洁的倡议书,课后学生通过反思所学,完成保持教室整洁的倡议书,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从现状分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个人期待等方面入手,完成保持学校整洁的演讲稿,让环保意识植入学生大脑。

六年级科学学科《让资源再生》中,教师引导学生们亲手制作了再生纸,学生利用废弃的纸张,通过浸泡、搅拌、过滤和晾干等步骤,将它们转化为全新的纸张。这个过程不仅让学生们了解到废物循环利用的重要性,更培养了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动手能力。孩子们深刻理解到,每一张纸的重生都是对地球资源的珍惜,也是对可持续生活方式的践行。

二年级音乐学科《大树妈妈》一课,表达了小朋友对大树妈妈的赞美,抒发了小朋友热爱树木热爱大自然之情。这节课,通过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感受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明白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二年级美术学科《做笔筒》这节课中,学生除了掌握大胆创意用美术语言制作美观的笔筒,还让学生学会发掘身边废弃材料的美,看似不起眼的瓶瓶罐罐可以大变身为实用的学习伙伴。这节课传达给学生的理念是我们从身边小事开始树立环保意识,敬畏自然和生命。

五年级劳动与技术学科《翻盖垃圾桶》,学生知道垃圾的分类,认识垃圾分类的标志,认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认识垃圾是宝贵的再生资源,初步学会垃圾分类的方法。学习基本手工操作技能,制作桌面垃圾桶。养成认真负责的劳动习惯,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②开展“节约粮食光盘行动”

为了更好的达到垃圾减量,建立可持续发展校园,每班通过班会课形式,开展“节约粮食光盘行动”主题班会,展示世界粮食危机细化到中国粮食安全,呈现了食物从播种到学生餐桌的整个流程让学生体会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含义,促使学生从思想上提高珍惜每一粒米的意识,从而达到垃圾减量,控污减排的的目的。

 

开展厨余垃圾堆肥活动

学校利用五、六年级的劳动课与劳动实践基地相结合,将厨余垃圾充分利用,开展厨余垃圾堆肥改良土壤活动。学生在专职老师傅的指导下,将餐后产生的厨余垃圾定期在土壤中深埋,使垃圾发酵变成肥料,改良土壤,使土壤变得更肥沃,促使校园劳动实践基地中的蔬菜快速成长。

 

除了将部分餐后的厨余垃圾作为改良土壤的肥料外,三、四年级的学生还将食堂里清洗下来的蔬菜根茎叶进行堆肥发酵,发酵后的汁液经过稀释后用劳动实践基地中的水培植物,而剩下的渣肥用于劳动实践基地的蔬菜肥料。通过这些活动,学校垃圾量明显下降,控污减排获得了明显的效果,厨余垃圾也行到了有效的利用,校园生态环境也有了明显变化。

 

2.收集身边饮料瓶用于3D打印

现今,3D打印已经成为一种比较常用的现代加工方式,而FDM 3D打印机最为常见,FDM 3D打印机用的耗材都是塑料丝材,把塑料丝穿入打印头中,将加热头加热,塑料丝被融化后从加热头中挤出,按照设定好的路径将融化的塑料堆叠在一起,形成新的零件。3D打印耗材价格较高,一盘一公斤的料从50元到200元不等。而我们生活中的塑料往往成为垃圾,饮料瓶占了塑料垃圾的一大部分,把饮料瓶利用起来,生成3D打印用的耗材是十分有益的事。

了解用塑料瓶制作3D打印拉丝认可程度

本次调查共有学生323人,老师62人,小区人员128人,分别对利用塑料瓶制作3D打印拉丝材料的认可程度。学生代表分成8个小组,分别进入自己的社区,街道,对身边的人进行调查采访,确保开展的活动意义更加深远。

收集废旧饮料瓶收制作3D打印材料调查统计表

调查人数

认可人数

能节能减排

能垃圾减量

能控污减碳

社区人员323

318

31

248

39

随访人员62

58人

 

12

31

15

学生128

113

35

47

31

                

 

⑵开展收集与制作活动

学生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把收集到的废旧塑料瓶加工成给FDM 3D打印机使用的耗材,并制作自己的工具。其制作工具包括加热板、绕线机构、往复直线运动机构、加热头和控制器等五个部分组成,其工作原理就是:将塑料瓶清洗和热烘平直后裁切成条状,然后通过加热头的加热,把塑料条融化后拉成直径为1.75毫米的细丝,绕线机构和往复直线运动机构可将细丝均匀的缠绕在料盘上。学生通过制作,一共制作的各种规格三D打印材料18公斤,受到了三D公司领导的认可,也为控污减碳作出了相应的贡献。

⑶利用废旧塑料瓶制作3D丝材过程

学生在专业技术员的指导下,在3D公司进行分类制作,在制作的过程中,始终保证学生的安全,同学们根据不同饮料瓶的百度,在专业技术员的指导,进行制作,饮料瓶裁丝:根据不用饮料瓶的厚度,选择裁切不同宽度的塑料条。

瓶厚0.20 mm 条宽10 mm  瓶厚0.25 mm 条宽9 mm 
瓶厚0.30 mm 条宽8 mm  瓶厚0.35 mm 条宽7mm

瓶厚0.40 mm 条宽6 mm,裁丝时拉着丝要略微向上用力,才能保证裁丝粗细均匀。具体操作步骤:
    ①首先把饮料瓶打气,让瓶中充满气体,再给饮料瓶加热,让瓶身表面变平直光滑。

②然后用剪刀减去瓶子底部,并剪出一个斜角,再用裁剪器把瓶身裁剪成均匀的塑料条。把塑料条一段剪出一个尖角,然后把尖角穿过加热喷头。

③打开电源开关,加热头设定230度,待加热头把塑料丝融化后用手拉动塑料丝条,此时加热头一端形成1.75毫米粗圆丝,把丝穿过直线往复机构的料孔,并固定在料盘上。

④开启料盘电机,开始卷料,直至把所有丝料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