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
润物细无声
邵莹 英语
“当学生发言时,教师面带微笑,注视学生……”
这么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有发人深省的力量。
“我们在课堂上首先关注的就是答案的正确与否,高明一点的教师可能还关注你的见解是否深刻,再高明点的老师还可能关注到学生的思维品格是否独特。那么,在这之外呢?”是啊,在这之外呢?
“当学生站起来发言时,他是不是能够抬起头,注视着老师,或者注视着同学,是不是能够从他的身上看到一种勇气,一种胆识,一种表现的冲动,甚至一种独特的表现力,一种胆识,一种表现的冲动,甚至一种独特的表现力,一种引人注目、令人嘉许的个人魅力?”而事实上呢,我们的学生,大多数站起来回答问题时或是眼神闪躲,或是胆怯地手都不知道往哪里放,或是用汗津津的手卷着书页,没有那种独特的表现力,没有那种引人注目、令人嘉许的个人魅力,甚至没有那么多的自信。
上学期,班级里小胡的爸爸来班级里给孩子们上课,上的是保健课。课堂上,孩子们安静有序地听讲;需要小组合作时,大家都积极又热烈。我有点惊讶地发现,班级里一些平时从不主动举手的孩子,也十分“卖力”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声音也十分响亮,脸上满是雀跃,整堂课积极且投入。
特别是一个叫小余的女孩子,平时上课时她往往是缩着手,躲避着老师的眼神,估计内心还在默念,“千万别点我”。真的被老师请起来回答问题的时候,也是声若蚊呐,你完全听不清她在回答什么。而且几乎每天在学校里,都是一脸苦相,整个人都是灰暗的。然而在那节课上,我第一次见到了彩色的小余。当小胡爸爸发起提问时,我们的小余手举得老高,被叫起来回答问题时,声音也十分响亮。这么自信又有魅力的她一下子吸引了所有人。
在我们的课堂上,是什么力量使我们的孩子这么胆怯,这么卑微,这么缺乏自信?有时候,也听说有的孩子因为不敢告诉老师,连上厕所都要憋着,有的甚至因此而尿裤子。哪怕是正常的生理也甘愿自己克制再克制它。
在管理课堂常规时,我们选择的方式太过“凶悍”了,给了学生一种错觉——自己提的正常要求或是答错题目是会受到批评的。提问时,我们总是皱着眉,一脸不耐烦地看着学生,学生在我们的注视下越来越紧张、越来越磕磕巴巴,而我们因为他们的磕巴越来越生气、急躁,如此像是形成了一个恶循环。
我对小余,小余对我,便似这个恶循环。当看到她回避我的目光,我点她回答问题。她站起来,支支吾吾、声如蚊呐,我一点也听不清她的回答,于是我厉声说,“快点!”或是“这个都不会吗?”她在我的催促下,急急切切却依旧毫无头绪,我看着她一张苦哈哈的脸,越发气不打一处来。后来,她越来越不自信,失去了色彩。
再看看小胡爸爸的课堂吧。胡爸爸虽不是老师,或者应该说,正因为他不是一个老师,当他站在讲台上,对下面的学生“一无所知”,他平等地看待所有人,没有任何刻板印象。他看到小余高高地举着手,看到了她的自信和渴望,于是他回以微笑,示意她起来回答问题。答毕,尽管答案不够完美,但小胡爸爸仍真心地夸赞一句,“答得真好!”小余收到了鼓励,嘴角上扬,越发地投入了课堂。
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是最直接的,一个眼神、一句话,不管我们是有意还是无意的,有时在学生那里也许就会引起不一般的波澜,因此,我们要特别注意管理、交流的方法和方式。在严格做好学生常规管理的时候,要注意不要压制学生的精神,要给与学生表达的勇气。
“当学生发言时,教师面带微笑,注视学生……”其实,这么简单、细微的举动便是在给学生表达的勇气了。不需要任何言语,我们的微笑能告诉他们,不用害怕,大胆地说出内心的看法;我们带着肯定的注视能为他们注入精神的力量,让他们也能抬头回视我们,展现自己的个人魅力。
教师工作是“没有最细,只有更细的”,润物细无声,每一处都值得我们留心注意。就是这么小小的一个细节,若是我们能注意到,我们的教育便似乎能变得更加和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