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
为什么知错还犯
阮文岚 语文
近期,不知道是怎么了,班级中发生的事情有点多,思绪也有点混乱了。想起《左传》中有这样一句话:“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可是想来想去,孩子们并不是不知道自己的错误呀。每次谁犯错了,过来谈话时,每个孩子都是百分之百知道自己做的事是不对的,可是,既然知道是错的,为什么还是会做呢?
1. 错用好奇心与好玩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于新鲜的事物,人们总是会想去探索一番。孩子们的好奇心更是强,只要有一点点小动静,孩子们就会围着看。可是,好奇心能成就好事,也会让人做坏事。上周五,原本比较乖巧的小桂,发生一件令我比较震惊的事。小桂这孩子,默默无闻的,虽然上课有时走走神,但总体还是一个比较乖的男孩。可是,他竟然好几次在不经过别人同意的情况下,拿走了属于人家的橡皮。当我向小桂询问的时候,他很坦诚地承认了,他自己也很清楚自己的所做所为是什么行为,也知道这是不应该做的。而当我问起:“你为什么要去拿别人的橡皮?”他这样告诉我:“别人的橡皮很好看,我很羡慕,也很好奇,很想看看到底是怎么样的,就拿了。”也许,孩子并没有把事情想那么复杂,可能真的只是好奇。但这好奇,却把他害了,也许他所需要的不是意识到错误,而是收起那错误的好奇心。
而更多的时候,孩子们做一些事情更是出于好玩。把同学的书藏起来呀,在别人书上画一点画呀,扯扯同学的帽子、头发呀……可孩子们真的把“好玩”用错了地方,做这些事情时他们只站在了自己的立场上,却从未替被弄孩子想一想他们会不会觉得好玩?而这“好玩”也最终会给他们带来一些严重的后果。
2. 惩罚不严厉
常说有奖有罚,做得好就要表扬,做错了也应该接受相应的惩罚。可在如今娇宠式的教育环境下,连罚站也如同走钢丝,更别谈什么其他惩罚了。突然想起之前看过的一篇文章《孩子,外面的世界不会轻易原谅你……》中提到这样一个故事:两名高中男生围殴老师,还对着镜头嘶吼:“我是学生,你们能把我怎样?”这就是就是被《未成年人保护法》喂得无知无畏的初生牛犊啊!可能这只是个例,可也折射出教育的整体现象。我们作为老师,对学生还真的是不能怎样。碰到明理的家长,那还好一点;要是碰到护短的家长,那也只能多在学生方面下点功夫了。近期,班上的小胡出现了比较多的问题,于是,我就和他的妈妈进行了沟通。等小胡放学回到家,他妈妈在qq上给我回复了很长一段文字:小胡上美术课讲话是因为他要借彩纸;小胡书法课上讲话是橡皮掉了,其他小朋友不给他;小胡语文课上讲话是想告诉后面的人橡皮掉到桌子底下了;数学课上讲话,小胡没想起是什么原因;小胡说没有动手打别人,是跟别人闹着玩的,别人也踢了小胡一脚啊,这个小朋友这种情况下,还去告状,朋友之间这么得理不饶人也是不对的吧;小胡就是怕老师,也就不敢跟老师说。看完之后,有三秒钟内我感觉好像是不是我这沟通沟通错了,小胡没问题啊?深深叹了口气,好像哪里不对呀。孩子讲话,与朋友闹矛盾,这些理由就能说明什么吗?这让我想起之前作业空白的小张,他妈妈可以跟我说已经在家练过了。停顿了一会,我还是在对话框打上了这样几行字:其实,出现这样的情况并不是想让他找出理由来解释,如果做了错事,一直是这样找理由,会不会有一天就变成了找借口,当然,这只是我个人意见。
虽然,小胡的事都是些小事,可是,做了这些事,找了些理由就能说他没有什么事发生吗?我想,上课不讲话,有什么事下课解决,小胡都知道吧。他依旧知错而范,也许他清楚地明白他有一张强大的防护网——妈妈会帮他,老师也不能真的把他怎样。
3. 习惯与自控力
虽然说孩子们也都比较懂事了,但他们也都是10岁不满的孩子,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还是远远不够的。即使孩子们在脑海中有对错的分辨意识,但在实际行动时,有时会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这一次,让学生写写自己做了错事的原因,有很多学生写了:我习惯了或是我忍不住。
习惯真的是个很可怕的东西,变坏容易变好难。好习惯要打破它,非常简单,一下子就可以完成。但是坏习惯要变成好习惯,难度非常大,需要付出时间也汗水。班上有位小旭同学,品学兼优,一直觉得他自控力也很强。可是自从让他和小胡做了同桌之后,变得非常爱讲话,不分场合的讲话。原本上课认真听讲、积极举手的他,开始在课上发呆,还不时地讲起话,有时候甚至是打闹起来。看来“学坏”真的是一秒钟就能做到的,而现在让小旭改正,又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也只能再次更换了同桌,慢慢渗透教育,等待他改回来了。
而控制力,班上的小朱同学真的是“深有体会”。小朱是班上比较调皮的孩子,但他也是个很诚实的孩子,不管做了什么事,只要他做了,他就一定会承认。可是,相同的错误,他也会反复范。我就和小朱聊了聊,小朱一脸无奈地跟我说:“老师,我知道我做的事是不对的。但是,我记不住,我玩起来的时候就会忘记。”是呀,做的时候就忘了,别说小孩了,大人也是一样,明明知道是错的,却还是忍不住会犯。而在过程中,我们只能耐心地充当着引导者的身份,尽量让孩子们控制住自己的行为。
育人两字,简简单单,确是一门极大的学问。“班主任”三个字也是沉重无比。其实,可能是工作经验欠缺的原因,有时候遇到事情的时候,看法会比较狭窄,也会产生一种无措感。对于学生知错还犯,我真的不知道什么样的引导教育方式才是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