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
候广亮 科学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学、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经过学习罗兰老师说说家校沟通那些事儿系列讲座,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
现代教育不是孤立、封闭的过程,而是开放的、现实的、全方位的社会活动。任何学生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乃至社会环境的影响。如果处理不好家校共育这件事,可能会引起“5+2=0”效应。简单来说,学生在学校接受了5天教育,但因周末两天家长没有很好的引导,约束,甚至还叫孩子受到了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结果就使得孩子在校五天强化的行为习惯,获得的积极影响消耗殆尽,一切又从零开始。
现在存在的教育现状就包括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期望和学生的实际,和我们的要求、教育思想并不匹配。记得刚刚结束的千名教师访万家活动,对其中一个家访对象印象颇为深刻。这名孩子字体书写的并不是很理想,语文老师在校经常督促该生练字,但是情况一直不容乐观。家访的时候,我们了解到该生的妈妈给孩子报了一大堆辅导班,课余时间被排的满满当当,甚至有一些孩子明确说没有兴趣的项目,根本时间没有多余时间练字。家长嘴上说以后会多关注孩子的字体,但是字里行间表露出上英语班、国画班更为重要。我们在家访的时候也注意到了这点,并耐心与家长沟通,说明练字的重要性,如会影响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好的字体会给人一种好印象,有助于开发大脑及形成严谨踏实的作风等。对于孩子不太喜欢的项目可以适当的放弃,毕竟孩子的精力有限。经过这次家校沟通,孩子的字体有了很大改观。因此,我们必须和家长进行有效的联系、沟通,以便相互了解和理解,在教育孩子的理念、标准、实际操作方面达成共识,进而形成教育的合力!
另外进行家校沟通我们还必须遵循两个原则,即尊重原则及协作原则。还要讲究沟通方式和技巧,对于溺爱型家长要重说服,对于放纵型家长要重事实引导,对打骂型家长要种劝告,对隔代型家长要重尊重。
家校共育,关键在“共”。学校和家庭的互相配合程度,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学校教育是主体,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最重要场所;家庭教育是基础,是对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首先,老师应当尽职尽责,担负起教书育人的本职责任。同时家长也不应忘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校教育不应当由家庭代劳,同样的,家庭教育也不能一股脑儿推给学校和老师。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家校合作协同育人,才能达到“1+1>2”的效果。那些关注孩子情感的交流、关于教育目的的探讨、关乎成长经历的分享等,都能在教师与家长之间架起一座心意相通的桥梁。
总之,家长与老师有效配合,形成家校共育的整合优势,有助于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和校园环境。各方不缺位、不错位,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疏通家校共育不同步、不合拍的堵点,才能促进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