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

为了无须教

创建时间:2022-11-17

钱浩 数学

今天读的是常生龙老师《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的第四辑,其中在谈及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中,我极力地赞同常老师所说的: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

什么意思呢?这好比牵着孩子的手教他却随时准备放手。不教不是因为知识学完了,学走路,

而是因为学生能够自己学习了,能自己学一辈子,一直学到老。

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落实起来很难。从落实教学计划的角度看,教师讲可以充分把控教的进程,保证自己在规定的时间里讲完计划中的内容;从课堂组织的角度看,教师自己讲,是最方便的,让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组织的难度将增加很多....当教师总是选择“最经济”的方式来传递知识的时候,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就无法养成,结果就是课堂上始终充满着教师声嘶力竭的叫喊声。

但教师真的能够将知识传投给学生吗?叶圣陶认为教师有什么可以授予儿童的呢?除却物质的东西可以授受,属于精神方面的知识是谁也不能授予谁的。因为知识是求知者主观的欲望和兴趣的结晶体,离开了求知者的主观便无所谓知识。所以知识只有自己去求,别人的知识只能由别人去应用。

知识的价值全在于即知即行,当时应用。教师的工作在于促使儿童从身边的事物中寻求真知识,并用真知识来支配他们的行动。比如说,一年级的孩子拿到语文课本之后,如果老师不急于讲课,而是让孩子们自己翻阅课本,看看其中有哪些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有的孩子会发现书中有很多图画;有的孩子会发现书中有很多数字;有的孩子还会发现书中有好几个单元、要认的生字在课文的后面等。当老师告诉他们,图画可以帮助大家理解里面的故事,目录上的数字代表着课文的序号,课本下面的数字是页码,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地找到某一课在第几页.....孩子们自己动手实践,发现确实如此的时候,学习的热情还能不调动起来?

孩子求知识,最根本的目的是获得丰富的生活经验,为自己逐渐走入社会做好准备。但生活经验不是随便谈谈随便听听就可以取得的。必须把外界的一切融化在我们的生命里,使我们的生命丰富而有所作为,才算真的取得了生活经验。善于将外界的一切作为儿童学习的资源,让其和教材的内容相整合,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感悟、体验的时空,有利于儿童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最终实现“不需要教”。

相信自己在学习了方法之后能有效地实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