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吕静雯 语文
“翰墨书香,和美西塘”是西塘人共同追寻的文化主张,“书香养慧,翰墨润灵”是西塘人秉持的优秀文化基因。因此,走上工作岗位,在西塘领的第一个任务就是阅读,渐渐地,阅读便成了我工作、生活的一部分。很多人说:“对于老师而言,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是老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最近,我阅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读完后,内心不禁涌起一阵暖流。
一、爱心童心,教育的最后防线
李镇西老师在开篇就讲了对爱心和童心的随想,他认为: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就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教师真正的尊严,从某种意义上讲,并不是我们个人的主观感受,而是学生对我们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
看着这些文字,不禁想起刚踏上工作岗位时冲动的自己。那一届学生中,调皮的男生特别多,常常犯错,惹得我火冒三丈,狠狠批评,频频叫家长,但效果甚微。后来也是因为阅读了很多教育书籍,让我明白:孩子毕竟是就是孩子,犯错是正常的,当他们做出有失偏颇的事,我们应给予引导和教育,而不是持着“我必须制服你”“叫来家长,让家长管”等想法。教师的“威信”不是靠凌驾于学生智商的特权和大声的训斥,也不是靠老师用居高临下的心理优势来迫使学生顺从,靠的是老师的以身立教,需要的是师生之间敞开心扉的交流、理解与信赖。随着和孩子相处得越来越久后,体会到:千万别在自己生气的时候处理问题,给自己几分钟,先熄灭自己的火苗,让自己冷静下来,我们必须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可教育的,要用平和的心态去对待孩子的错误。
从李老师的文字中,可以感受到他对学生那种发自肺腑的爱,也因此他同样得到了学生对他的尊敬与爱戴,几年的工作也让我深深明白了这一点,爱心和童心,是教育的最后一道防线,我们一定要守住!
二、理解尊重,才是真的爱学生
李老师在手记二中讲到与顽童打交道的一些案例与方法,每个老师都会遇到“顽童”,我也不例外。我的第二届学生中有个小王——缺少规则意识,以自我为中心,喜欢捉弄同学、擅自拿他人物品、嫉妒心较强、爱打架等。
一天早读,孩子们都在读书,小王故意捣乱,老师提醒数次无效;第二节音乐课,小王故意发出各种声音影响了整堂课的纪律,音乐老师试图教育,可他却用手塞耳朵;第三节科学课,在排队去科学教室的路上,因为前面同学走得慢,就用力用自己的膝盖去踹前面同学的屁股,后面同学看到告诉老师,他就踹对方肚子。
午休时,我在班内找他交流,小王却做出他的“招牌动作”——两手一塞耳朵,表示不愿听老师的教育。“你做错了事,作为老师就应该教育啊,你不接受教育的话,是不想读书了吗?”我情急之下说出了这话。谁知班中的小曾起哄“噢噢,小王要退学咯~”小王听后,冲上去就把小曾的文具全部扔光,抡起拳头就揍,我赶紧上去劝阻。
对于此事我进行了反思,同学们对于他的表现反应敏感,对于他的事都会想着告诉老师,希望看到他得到批评,这让他委屈,觉得被孤立了;而我在饭后,虽然是单独找他谈话,却是在教室,其他同学有意无意地听到了,让他觉得很没面子,觉得老师总是针对他似的,所以他很反感。他很特别,老师都知道,但是孩子脆弱敏感,我们不能让他自己觉得和别人“不一样”,更不能让同学们认为他“不一样”。
后来,当我再次看到他的“招牌动作”后我会待他自己冷静后,再寻求适当的机会给他讲道理,效果比“跟他较量谁更厉害”好太多。现在再看李老师的这些文字,我更感受到了当时的做法的欠妥之处。当遇到问题不妨试着去理解孩子行为的意图,并用恰当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孩子情绪的理解与尊重,只有这样才是真的爱学生。
三、放下执念,慢慢解决学生问题
教育有时会弄僵,是因为我们对孩子的期望太高,我们面对的孩子每天都在变化着,每天都在挑战我们的耐心和能力,孩子们做出任何“出格”的事,我们都只能欣然接受,并帮助他们改正。
在面对孩子时,我很少会对他们抱有很高的幻想,比如:我的第三届学生有个小黄,总是嬉皮笑脸的,不肯写作业、不肯读书,犯了错,还没说几句就两行热泪流下,但是哭过之后没几分钟又嘻嘻哈哈还是老样子。教育是件急不得的事儿,不能一蹴而就,后来我就采用积分制的方法鼓励他进步,昨天默对1个词,今天默写对4个,就给予进步的奖励分,虽然孩子没有质的改变,但至少要让他感受到在这个班里学习的温暖。
我从不奢望一个偶然的契机就能搞定一个“顽固”的孩子,对于孩子,表扬也好,奖励也好,学生三分热度过后,很有可能还会恢复老样子。所以我会坚持观察这类孩子的行为,用爱拨动他的心,一点一点地引导他慢慢进步。这一点倒是与李老师的观点不谋而同,李老师在文章中也说到“‘后进学生’的自我教育很难一劳永逸,相反,这是一个充满反复的长期教育过程。”看到这里我也欣然一笑,有时候并不是自己方法出了问题,孩子反复犯错也是正常的,放下执念,慢慢来。
四、修炼雅量,泰然自若研究问题
现在教的一年级学生中有个小方,开学初见时,觉得她乖巧懂事,慢慢相处之后,才发现了问题——不管是学拼音还是认字、写字,小方都显得特别“不合群”,当班内孩子基本都掌握时,小方还是完全不会。发现了她在学习上的障碍后,就与她的父母进行了联系,可是几次交流下来都让我大失所望,父母非但不配合,面对孩子他们除了打骂就是索性帮孩子把作业写了。后来经其他家长告知,作为邻居,他们经常看到孩子被单独关在门外,夫妻俩也经常在家里大声吵架。妈妈每天忙着工作,爸爸每天无所事事在家带两个孩子。
李镇西老师在《“后进学生”家庭方面的原因》中提及,“后进学生”的产生,往往和家庭也有关系——教育方法不当(要么是溺爱,要么是粗暴,要么是放任)、家长行为不正(胸无大志、工作懒散、生活平庸、言谈粗俗等)、家庭离异(心灵创伤、感情失落、畸形教育等)。看完这些,我觉得我们的小方,每一条都沾边了,不免微她感到惋惜。
作为老师,我能做些什么呢?李老师谈到的几个注意点让我很受用:1.注重情感倾斜。我们要怀着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怀给他们以心灵的呵护;2.唤起向上信心。要不断设法唤起他们向上的信心;3.引导集体舆论。要善于把自己对某一学生的批评、表扬、鼓励、关心、帮助变成集体对这个学生的态度;4.讲究有效方法。要有“十八般武艺”的行为引导、规范甚至必要的制约。这些注意点在后期教育小方时,我会渗透,在面对她的家长时,我也会放平心态,修炼雅量,一如既往地反映孩子的表现,并在校尽量帮助孩子掌握当天的所学内容,泰然自若地研究她,让她尽快步入正轨。
有人说:“教育不能没有感情,没有爱的教育,就是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不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我觉得李镇西老师的这本教育手记,每个故事都生动诠释着“爱”字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朴实而真诚,我用心融入、感受,体会着他的心境,修葺自己的心灵,更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始于爱,却不止于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