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
——读《阅读,是为了活着》有感
陆晓婷 语文
之前我对阅读的固有印象是:阅读,是增长知识的一种手段;是涵养心灵的一种方式;是让生命更有厚度的一种途径。总而言之,“会阅读、多阅读”,会让一个人有更多的“附加值”。读了《阅读,是为了活着》这篇文章,颠覆了我以往的看法:人的一生都离不开阅读,没有阅读,人
无法生存。
历史长河的不断流淌,祖先文明的遗留和传承,从“文字”的发明开始,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沟通本质的艺术即“文字以及书写”,“文字和书写”的发明即带来了“阅读”。阅读,不是单纯、机械、死板的“看”,而是一种复杂的,需要多种技巧配合的过程。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吸收文化,这是人类得以不断繁衍和传承的灵魂。
余秋雨在《莫高窟》中写道: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前呼后拥向我们走来,每个艺术家又牵连着喧闹的背景,在这里举行着横跨千年的游行。
中国的山水,不是单纯的大自然造物,而是承载着一代代文人,学者的豪情壮志、萎靡柔弱,承载着一代代华夏民族的历史文化,而吸取这些文化,最快、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阅读了。我们对文字的理解和共鸣,会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过横跨千年的历史,感知北魏强悍与苦难的汇合;隋代的轻松与欢畅;盛唐之世的雄风与繁华;五代的温煦和沉着……这时候,读者就会明白,莫高窟的壁画,用线条、颜色的变幻为后人诉说着历史的变迁、文化的变迁。不用亲临现场,但通过阅读文字却会身临其境,我想,这就是阅读的魅力。
作为老师,当然需要阅读。不仅是吸收知识,提升内涵,更重要的是:一个“多读书”的人,自然“腹有诗书气自华”,这种“书卷气”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肚子里有“墨水”的老师,他的说话、气度、品性是不一样的,为人师表,不一样的老师自然教出不一样的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脚不能到的地方,书可以到。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它们的眼界、思维方式就会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生命只有一次,无法重来,但阅读可以“窥探生命”,在浏览别人的人生旅程中明白生命的真正价值和意义,以便于走好自己接下来的人生。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只能陪伴他们读书生涯中短暂的一段时光,但如果能让他们在启蒙阶段,就明白文字中蕴藏的巨大能量和作用,愿意在文字中探索生活、人生的答案,那我想,我对学生的教育和付出,也有了更高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