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刘玉 语文
一、“学习困难的学生”的判定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1]“后进生”即我们常说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进一步将其解释为理解和记住教材需花费普通学生两到三倍,学过的内容需要及时、定时进行巩固的那部分学生。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把学习局限于对课本或者固定习题的背诵是百害而无一利,反而会导致他们变得愈加迟钝。我发现,这部分孩子你越是强行要求他们完成书面作业,他们越容易产生抵抗情绪、畏难情绪,导致学习不进反退。
面对这些学习有困难的儿童,刚开始,我们满怀信心,觉得自己可以引导、开化他们,而现实往往是残酷的,我们的满腔热血和精心指导似乎没有任何效果,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新老师,我们很容易在放弃的边缘挣扎、徘徊。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提出,“我们应当像医生细心地研究病人的机体,找出疾病的根源,以便着手进行治疗一样,教师也应当深思熟虑地、仔细耐心地研究儿童的智力发展、情感发展和道德发展的情况,找出儿童在学习上感到困难的原因,采取一些能够照顾个人特点和个别困难的教育措施。”[2]当下我们欠缺的便是这种沉下心,追根溯源的精神和想法,在功利化思潮的影响下,人们急于得到一个答案、一个结果,往往忽略了最为重要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育家,他通过多年的经验将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总结为如下几点:
1、 儿童在童年早期所受的教育和他周围的条件不够好
即儿童在出生后接触的后天教育不够好,这里的后天教育最初起源于家庭,更准确的说,来自父母,如果父母在早期不能予以恰当的教育,那么儿童在后期的智力发展上或多或少会存在问题。这就使我想到班上的一个小女孩——小怡,小怡的反应速度要比班上别的同学慢上许多,刚开学,我觉得很奇怪便主动联系了小怡的妈妈,她妈妈跟我说,小时候孩子刚出生时体弱,因此他们的关注点集中在孩子的健康。正因如此,孩子的智力发展在她的童年里没有从周围人那边获得应有的东西,导致孩子的智力发展被搁置,相较于同龄的孩子落后许多。
2、 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没有学好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学业落后、成绩不及格的根源之一,就是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没有学好,这里的“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指的是由不知到知、由不懂到理解事实、现象、性质、特征的实质而迈出的重要的第一步。[3]
第一次教授新教材的第一节课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在这节课上,新的知识点没有明确的反馈到学生的认知里,那么他们便很难掌握这些新知识,以至于在以后的每一轮复习过程中,他们对于这些知识的映象一直是模糊的、不明确的。最明显的是对数学公式的学习,“学生在许多课上都要用到简便乘法的公式,经验证明,许多事情都取决于在学习该教材的第一次课上,学生对某一公式的理解是否深刻。”[4]如果他当时没有深刻地理解掌握了公式的原理以及变化使用,那么在接下来的进一步学习中他会非常的吃力,甚至会丧失学习的动力。在三年级语文上,主要体现在拼音基础上,学习困难的学生由于低年级阶段拼音基础就不扎实,以至于后续的汉字学习越发吃力,长此以往,高年级的阅读更是难上加难。
3、 缺乏对新教材的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牢固的知识,还必须进行思考。[5]思考的意义在于促使学生对他所能感知到的东西产生主动想一想的自觉,能够尝试把所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之中。我发现,有很多孩子,同样的内容,不管你采取什么方法来教、不管你教多少次,他们就是学不会。仔细探究,我发现他们只是懒得去思考,一方面跟课堂教学预留的思考时间有关,另一方面则与孩子自身的主动性相关,这也是今后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进行探索和突破的。
3. 如何正确对待“学习困难的学生”
1、 扩大阅读范围
苏霍姆林斯基通过多年的教育实践,得出结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这部分学生的阅读范围。[6]挑选给他们的书籍都是用最鲜明、最有趣、最引人入胜的形式来揭示各种概念、概括和科学定义的含义的。通过使儿童大脑里不断产生各种各样关于外在世界的疑问,让他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书本,走出书本,唤醒大脑,迫使它加强工作。
2、 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
在经验丰富的教师的实际工作中,教学和教育的这一方向性体现为: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借助词去认识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并且与此联系地认识词本身的极其细腻的感情色彩。[7]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们对于书本和课堂以外的事物更容易产生兴趣,平时学习总提不上劲儿,但对于一些体育项目他们格外感兴趣,在此过程中,孩子们的思想在活动、在丰富,儿童正在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3、 尊重、关怀“慢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请你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8]孩子是天真烂漫的,同时也是弱小无助的,他们对于这个世界有太多的好奇与疑惑,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引导与鼓励。
如果我们总是以一纸成绩单去作为衡量一个孩子优秀与否的标准,那么作为教师,我们是不合格的。我们应主动去发掘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尤其是学习困难的孩子,哪怕是一点点进步,都要大力去表扬他、夸奖他。比如班上的小李,他一直是个调皮的孩子,但他的字写得特别好,于是,我每次都会展示他的习字册,就这样,每周一次的展示,渐渐的,小李比之前乖巧了,愿意认真的去上课,最近的练习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就说明,教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耐心和关怀多一点点,孩子们给我们的惊喜就会大一点点!
4. 结语
作为老师,我们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学生,学习困难的学生当然也不例外。我们应当主动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中指向实践的建议,以医者心行教师行,育人度己。
[1]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 杜殿坤, 编译.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 17.
[2]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 杜殿坤, 编译.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 318.
[3]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 杜殿坤, 编译.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 30.
[4]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 杜殿坤, 编译.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 30.
[5]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 杜殿坤, 编译.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 33.
[6]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 杜殿坤, 编译.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 18.
[7]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 杜殿坤, 编译.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 23.
[8]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 杜殿坤, 编译.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 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