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校园
读《居里夫人传》有感
把生命献给科学
——读《居里夫人传》有感
五(1)班 学生姓名:郑可欣
哪怕隔着书页,我也仍然能感受到居里夫人对科学的热爱,对生活的不屈。她用自己的一生来热爱科学,成为人类的典范,科学史上的奇迹!
1867年11月7日,居里夫人在波兰的华沙出生了。在那个被俄国统治的波兰,年幼的居里不愿受到迫害。在假期中,她躲开警探的监视,在乡下讲波兰话,唱爱国歌曲……爱国精神令人敬畏!可这“快活”日子没过多久,年仅十四岁的大姐病逝了,母亲更是不堪打击,相继去世。幼小的居里夫人却并未被生活给打到,在艰苦的环境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烟火!
在居里夫人优异的成绩下,她成功进入了巴黎大学。因为生活的艰苦,她不得不一边忙着自己的学业,一边外出打工。在课余时间中,她还不忘自己的祖国,参加了一个波兰侨胞团体的许多聚会。因为科学,她认识了自己一生的挚爱——皮埃尔·居里。志同道合的夫妻两人,在十分艰苦的情况下,废寝忘食地做着科研。哪怕在成功率微乎其微、设备简陋的情况下,他们仍然保持着一颗初心,不被现实压垮,实在可歌可泣!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居里夫人一下化身为“白衣战士”,奔走在各个战场,给欲血奋战的战士以生的希望……
在1903年12月,居里夫妇与贝克莱尔共同获得诺贝尔奖。在1911年1月,居里夫人独立获得了诺贝尔奖。成为史上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更是两次获得诺贝儿奖的第一人!
因科学认识爱情,因科学名留青史,更因科学死亡。或许居里夫人真正做到了——把生命献给科学!
平凡的科学家
——读《居里夫人传》有感
五(1)班 家长姓名:郑敏
拿到《居里夫人》这本书,我又回到了遥远的初、高中,老师在课堂上讲述着居里夫人留下的各种知识和贡献,为我们的成长铺垫了一分扎实的基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却逐渐的淡忘了这个曾经获得2次诺贝尔奖科学巨人的人生故事和走向科学圣殿的道路。
这本《居里夫人自传》慢慢的让我再一次熟悉了她,它介绍了居里夫人的情况:祖籍波兰,名叫玛丽·斯克洛多斯卡,是家里五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从小由于对数学、物理的喜爱,长大后来到了巴黎独自求学,先后获得了190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她丈夫居里·贝克勒一起获得)和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
在这些介绍和成果背后,我们不难看到它蕴藏着居里夫人毕生的努力和追求,可以用几个词来形容她——勤奋,自强,忘我,无私,爱国,善良。她勤奋,从小到大,她总是那么热爱自己所追求的一切;在求学路上,再苦再累的环境也打不倒、摧毁不了她,在远离家乡的巴黎,简单到只能住在一所简陋的小阁楼里。白天她在学校里拼命的学习、在图书馆里孜孜不倦地查找,到了晚上就在自己的小阁楼里借着灯光读书。等到她提炼镭的时候,没有一件像样的实验室,只好与丈夫在木棚里没日没夜的自己动手。她爱国,当儿时,祖国是在俄国的统治之下一味的压制着他们,而她在受家庭的影响下,早早就已经有了一颗爱国心,到了后来甚至秘密加入了爱国组织。她无私善良,费尽千辛万苦,终于提炼出纯镭,而她为了更多人的利益却放弃了专利,并将提炼镭的方法公诸于世,甚至需要接受美国妇女界为她捐赠的一克纯镭,在战场上,也是她,拿着x光机奔走,挽救人们的性命!
她的这些点点滴滴,都是我们学习榜样,无论在什么样的艰苦环境下,都不要放弃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努力学习朝着目标一步一步的靠近。同时也在提醒着我们不要失去一颗爱国、爱人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