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校园
《呼兰河传》读后感
《呼兰河传》读后感
四(8)班 学生姓名:赵思淇
落后的社会,平静的描述把我带到了呼兰河—一个20世纪的小城。
这个小城并不是很繁华,有的只是平凡人的生活琐事,然而在作者的笔下,却写的如此独特、有趣。其中,小城的东三道街那个大泥坑给了我十分深刻的印象,人和家畜无论是在雨天或是晴天都会一不小心掉进大泥坑里。这个大泥坑淹死过小猪仔,泥浆闷死过狗、猫,就连鸡和鸭也常常死在里边。读到这里,我想大家第一个想法一定是把大泥坑填平吧,但是书中人们的想法却是五花八门,可笑而又引人深思,比如说拆墙、种树,却没有想到最直接的方法!这是多么愚昧的人民呀!在他们的脑海里,人只能顺应自然,不能违抗天意,这可真是他们的悲哀!
在故事中,还有一个叫做冯歪嘴子的人,他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下等人,在磨房里磨着面,当他与王大姑娘结合后,人们不时的奚落着,但他还是过着平静的生活。他爱自己的孩子,更爱他的妻子。当他的妻子生下第二个孩子死去后,旁观者又准备看他的热闹,可他自己反而镇定下来,他觉得他在这个世界上一定要立足生根,一定要把他的两个孩子抚养成人,于是他照常活在这个世界上,自已动手喂养那个刚出生的孩子,他用筷子喂他他不吃,他就用调匙喂。喂着小的,带着大的,他该担水担水,该拉磨拉磨,以致使周围的人都很惊奇,觉得意外,而且有些恐惧了。所以,冯歪嘴子是生活的强者,是生活抗争者。
在作者的后花园里,她和祖父一起干活,一起玩耍,生活充满了乐趣。在每个人的回忆里,童年都像一幅画,一首歌,这让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也是无忧无虑,快快乐乐的。快乐的玩耍,快乐的学习,似乎干什么都是快乐而幸福的。作者的童年虽是快乐的,但却因为缺少同伴而是孤单的,这更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在背井离乡来到香港后,是怎样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用自己的文笔写下了《呼兰河传》。
作者写的这部小写生动,形象的讽刺了人们的无知,愚昧。描述了一片灰色的天、灰色的城市、灰色的社会。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人们再善良,也无法抛开那些百害而无一利的旧思想。文章的开头还是很轻松的,全是一些童年趣事,但到后面,会觉得十分沉重。在尾声时,作者写了她的祖父已死,花园的主人也不见了,读到这儿,我觉得更加凄凉…………
《呼兰河传》读完了,而我还沉浸在那片灰色的画面中!
《呼兰河传》读后感
四(8)班 家长姓名:赵素云
读《呼兰河传》一下子把我拉回到遥远的记忆里,那些旧时的人物 、景象像放电影一样在作者的笔下活灵活现的表现出来,那些生活中的琐碎,鸡毛蒜皮的小事件和小人物,以及那个给呼兰河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不便的烂泥坑子,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安静的,死板迂腐的边境小镇,
呼兰河人们的生活是安静的,安静的让人觉着没有了活力,每个人都像是一个看客,给不幸者给予适当的同情与怜悯,然后四散而去,卖麻花的继续卖麻花,卖豆腐的继续卖豆腐,在烂泥坑周围等着看热闹的人仍然徘徊在哪里,如果有马陷进去了好帮一把。那个街道中间的烂泥坑子,每个季节都要淹死几只鸡、鸭、猫、狗什么的,如果不淹死几只好像不正常似的,那些要到烂泥坑另一边去的人,战战兢兢的扶着墙,一不小心就会掉下去,过去了则哈哈大笑,仿佛一切的事情都会在过完这个烂泥坑子之后都不重要了似的,然后以胜利者的姿态站在对面看那些正在烂泥坑子上面挣扎着的人,过去了那就是胜利者,掉下去了那则被街头巷尾传个遍;呼兰河的人们也是热心肠的,每次有马陷进去,大家都会出手帮忙,把马从烂泥坑里拉出来,不管拉出来是死是活,车主都会感谢一番,如果不幸死了,大家则会给予适当的怜悯,然后成为大家的谈资,总之大家的话题都不会离开那个烂泥坑子,如果哪天不淹死或者掉下去些什么东西,呼兰河的人们的生活似乎少了许多乐趣似的。我在想如果有一天一个热心肠的人把这个烂泥坑子填平了,呼兰河的人们会感谢他吗,或者他们会怪他破坏了他们生活乐趣的出处,这些就不得而知了。但是生活是需要激情的,是要充满活力的,我们都应该有一个不拘束于现实,勇于向上的心态,而不是那种平静、死板、迂腐的生活态度,人与人之间则需要更多的关心,这应该才是生活的乐趣吧!
我记得小时候最开心的就是唱戏和逛庙会了,因为每年只有唱戏和过年的时候才会穿新衣裳,还会有零花钱买零嘴吃,两毛钱一个的炸油糕、一毛钱十个水果糖、两毛钱一筒瓜子,兜里和嘴里都是鼓鼓囊囊的,这么大的盛事当然是不忘去接外公外婆,通知七大姑八大姨来看戏,这时候可忙坏了女婿们,谁家的女婿给丈人丈母娘端了一碗羊肉泡馍,丈人吃的可开心了,谁家的女婿给丈人买了两个炸油糕,老丈人不高兴了等等,热闹的不仅仅是戏台子,下面也是同样热闹的,每每到了开戏的时候,我们都喜欢蹲在戏台子边,管场子的老头用长竹竿从幕后伸出来捅,一下子全都跑完了,等过一会又爬上去了,总之,到一场戏结束都是这样,台上演的什么,没人知道,这也是小伙伴的乐趣之一。读到呼兰河的人们看戏,逛庙会,这一幕跟过电影似的在我的脑海里闪过,我一下子记起了好多事情,我的记忆似乎也有过跟呼兰河人们同样的生活经历,听到哪里有庙会,哪里搭台唱戏,都会抽出点时间放下手里的活计去看戏逛庙会,好长时间不见的朋友或者好姐妹捎个话那天去看戏,谁家的待嫁姑娘那天去看戏,中意的小伙子便偷偷的去看一眼相不相的中,回家缠着爸妈托人去说媒,或者那家姑娘去偷偷的看一眼家里给说的小伙子上不上心, 如果看上了那就欢喜的很,忙着给自己准备嫁妆,如果不中意那就会闷闷不乐,出嫁的那天也就会哭的很伤心,但是又有什么办法,终究这些事情是由不得她们的。这些只是那个社会阶段的生活状态而已,不止呼兰河的人们是这样的吧。在那样的社会状态下,人们经过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的洗礼,有些东西在那时候看来是根深蒂固的,就像团圆媳妇一样,所经受的痛苦在旁人的眼中是对她心灵的净化,帮助她驱除那些脏东西,所以她的痛苦并不会得到别人的同情和怜悯,甚至有些人还觉的不够。然而这样的方式在现今的人们看来是多么的愚蠢,多么的不可理喻,但在那时候这些都是合情合理的,不会有人去反对,反倒会得到人们的支持,因为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件神圣的事情,不能去冒犯的。但终究那些不好的东西还是要被这个社会淘汰的。社会在进步,我们在进步,那些旧的东西在现今人们正确的思想的引导下一步步的覆灭,对于呼兰河人们的遭遇我们表示同情,对于我们现如今美好的生活我们更要懂得珍惜,懂得去爱护.
对于生活我们不能止于平静,古板、迂腐的生活态度,我们要做的是不断的去进步,去探究,去摸索出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和态度,我们不能做一个看客,一个在思想上面给那些不幸的人些许的同情,之后又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