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校园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创建时间:2022-09-22

酸甜苦辣的生活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五(1)班 学生姓名:谢卓远

 

在这个暑假里我读了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感受到了酸甜苦辣的白味人生,所以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

这本书讲述的是三毛与她的丈夫荷西在西属撒哈拉沙漠的故事,如装饰自已的家,结交朋友以及在当在生活的所见所闻。

书中的最后一篇《哭泣的骆驼》感人至深,看得我不禁潸然泪下。当时正处于撒哈拉威人争取民族独立的时侯,危机四伏,文章讲述了三毛的两个朋友----沙伊达和奥非鲁阿的故事,三毛与荷西为了帮助奥非鲁阿与家人团聚,在冒着被抓的风险,将他送出了城,并参家了他们家人的晚宴,从中,感受到了奥非鲁阿一家人浓浓的亲情,身为游击队领袖的奥非鲁阿与女朋友沙伊达参加完家人的宴会后就又投身了民族的独立运动当中。撒哈拉威人对沙伊达有偏见,只因她与他们信仰不同,比她们更开明,漂亮,或拒绝过某些人无耻的追求,竟然诬陷沙伊达,要杀死她

行刑的地点在骆驼屠宰场,他们把沙伊达的衣服撕裂,让她在众人面前出丑,还想用更卑鄙的方式让沙伊达尝尽人间的苦楚,突然,奥非鲁阿冲了过来,挡在了沙伊达而前,撒哈拉威人立刻拿出了刀,几番较量,沙伊达和奥非鲁阿死在了屠宰场。

我觉得撒哈拉威人委愚昧、无知,也为沙伊达和奥非鲁阿的死感到悲伤。

第一篇文章----《沙漠中的饭店》一样很好看。

里面讲了三毛为荷西做的中餐,给他吃了三次粉丝,每一次做的是粉丝煮鸡汤,骗他说是粉丝是春雨冻住了做成的;第二次做的是蚂蚁上树,骗他说粉丝是加工地的钓鱼的尼龙线做成的;第三次更好笑,三毛做的是“合子饼”,粉丝被夹在中间了,骗荷西说是里面夹了鲨鱼的翅膀。好几次我都乐得捧腹大笑,体会到了人生中的百味,甜是最多的。

这本《撒哈拉沙漠》真的很好看,希望大家可以看看这本书,去品味酸甜苦辣的生生百味。

 

不一样的人生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五(1)班 家长姓名:谢雄伟

 

还是少年的时侯,读过三毛的文章,记忆很深刻,回想起来,大约是羡慕、嫉妒,居然有人可以活得如此随性、包容、大爱。好多年不看她的书了,现在又读了,又读出了不一样的感受,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当中。

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描述了三毛与荷西在沙漠里的所见所闻,记载了他们多姿多彩的历程,从中让我深切地体会到了三毛的乐观、热情、快乐的心境。

首先,很为三毛感到庆幸,这样一个向往自由、随性,特立独行的女性,在当时的的社会环境下,能找到荷西这样懂她、爱她的男性,真是很难得的,三毛是幸运的,她找到了。

三毛和丈夫荷西就这样在撒哈拉生活了很多年,条件艰苦,萨哈拉威邻居们也不尽如人意,但她却也能把自己的家打扮成沙漠中的一幅画,一个艺术馆。生活,不需要太多的物质,和心爱的人,就是清贫,也可以把生活过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反观现在的世人,要房、要车、要存款,过着物欲横流、纸醉金迷的生活,没有修养,没有做人的底线,不明白生活的意义,似同形尸走肉。正如臧克家所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所以我们要向三毛学习,学习自能量,让自已有思想,有灵魂。

撒哈拉的生活除了清贫更是寂寞,不能与外界联系,没有真正的朋友。在这个荒僻的小村里,当地人思想落后且迷信,善良者有之,愚昧者有之,但更多人往往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而三毛不顾当地人的劝告与哑巴奴隶一家成为了朋友,因为她崇尚人人平等,看不惯别人践踏人权,她常常给哑巴奴隶送去食物,请他来家里做客,偷偷塞给他钱,她只能用这种方式给予他们帮助,而无法真正改变他们的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中,三毛的善良在当地被视为笑柄,因为从没有人会和奴隶走得那么近,没有人懂她没关系,她愿意承受这样的孤独。

可以说,三毛在生活,文明程度相对较高的台湾长大,走遍了世界,在撒哈拉,她是孤独的,是有大爱之心的,但是现实就是现实,她一个人的力量改变不了太多,我们要学习她的那种大爱的情怀,人生而平等,我们要用一颗平等的心去待人接物,不媚上,不欺下。

读过《撒哈拉的故事》,真心感受到了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人生,有空读读书,少点应酬,少点物欲,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