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
读书写作事,得失寸心知——我的读书与写作体会
2013年9月,我来到了西塘小学。四年来,我已精读了《给教师的建议》、《没有孩子是差生》、《致青年教师》等十几本教育理论专著。
对于读书和写作,我一开始也不怎么上心,特别是遇上纯理论的书籍,通常情况下都会让我变得无心阅读。但囿于学校制度的规定,工作之余,不得不翻开书,打开电脑,摘录下书中一些精彩的语句,逼着自己写下片言只语的心得体会以“交差”。时间久了,渐渐发现书上能让你有所触动的内容似乎多了起来,像于洁老师书中写的案例似乎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即使是理论的阐述,也觉得并非那么生涩了。有时教育理论一旦与自己的实践沟通了,心得写起来就比较容易了。
我的每篇教育随笔都在千字以上,不少教育随笔都被校长推荐评为“优秀”。这得益于我对日常教育生活的观察。作为一名低年级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每天我都和学生在一起,与孩子们一起喜怒哀乐,即使有孩子把你气得暴跳如雷,那也是个很好的随笔素材,因为最真实的故事、最真实的情绪都是最感人的。
自我感觉,夜深人静的时候灵感会比较容易光临,因此我总是在晚饭后休息一会儿再进行阅读,读到能跟近期生活联系起来的内容便圈画出来,并在该页折好角,以便之后写心得的时候查看。读王晓春老师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我会模仿他的写法,先写一个案例,然后进行分析、评论。
工作中最困扰我们的大概就是论文了。之前听过两次杨海中老师的论文讲座,他告诉我们一个写论文的小窍门,找一个自己喜欢的主题,进而思考出三到四个小标题,在平时的写作中围绕这些小标题去写。撰写一篇篇随笔时,也是在一步步地完成一篇大论文。我撰写的《践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就是这样完成并得奖的。
有时候也会觉得很累,难免抱怨,毕竟平时工作十分繁忙,还要进行读书写作,但当一篇篇文章完成之后,那种成就感还是十分令人喜悦的。当老师三年,编撰了三本个人文集,手捧浸润着自己无数心血的文集,心里是满满的快乐。刚进学校,看到别的老师手上的获奖证书,而自己没有时,真的会有失落感。但慢慢的,我也有了收获。四年间,虽然论文只发表了两篇,但也拿到了不少论文的获奖证书,有省“行知杯”征文一等奖、“蓝天杯”论文评比二等奖……在写作的过程中,我的文字也逐渐被认可,最终被学校评为了“最具成长力教师”之一。
虽然我不相信“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但我相信读书加上对生活的观察思考,记录下来的每一笔都会是我教育成长路上不可多得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