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探究”成果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英语口语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点,也是一大难点。但在教学实际中,学生往往存在着不同程度不愿开口、不敢开口、不知道如何开口的现象。
案例一:“头脑风暴”开头难。
上课前几分钟,很多老师会用“头脑风暴”来开场。我曾经在课堂上给出一个关键词play让学生来说词组。一开始,举手的学生寥寥无几。等两三位学生说出了play basketball,play football,play the piano之后,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打开了。随后,学生几乎能将所有学过的关于play的词组搭配都讲出来。思考一下,为何开头只有寥寥几位学生举手?是不会?还是不敢?还是怕说错?
案例二:我给中国的小学英语教学打零分。
这是网上看到的一个真实的案例。2006年,全国少儿英语口语大赛评委走访了北京的几所小学,对小学生的英语课授课情况及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了非正式考察,考察的结果令人触目惊心。三个最简单的问题就让四年级全班同学的英语听说能力变得鸦雀无声。那三个问题分别是“What’s your name?”、“What’s your father’s name?”和“How do you come here (school) everyday?”对于第一个问题,很多学生用 “My name is 某某某”,全班没有一个学生说“I am 某某某”。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直接用中文来回答。当问到第三个问题时,学生根本没听懂。这个案例或许有些极端,我们学校的学生不至于这样,但是真把课文中的某些句子拿出来换个名词问问学生,一下来能答上来的、句型结构正确的能有几个?
综上所述,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表达的针对性练习,确定了“提高小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研究”这个课题,试图通过研究,使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
二、概念界定
“口语”是人们口头交际时所使用的语言,它主要相对于书面语而言。
“口语交际”是交际者出于某种社交需要,运用连贯标准的有声语言传递信息,表情达意的社会活动。它作为一种有目的的语言活动,是在动态的语境中接受对方信息,同时运用口头语言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传递给对方。
“英语口语交际”则需要学生用英语来进行口头交流。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参考英语教材所提供的话题,从这个话题出发,设置相应的交际情境,从而使学生进行真实的外语交际行为。
三、研究目标
1.学生目标
(1)培养学生开口说的兴趣。通过教师的努力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的欲望,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敢于开口说、乐于交流,能正确组织语言,把所学的语言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摆脱“张口结舌”的窘态,改善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改善学生英语口语学习的习惯。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英语口语学习时要化被动为主动,主动学习,自主学习,适时预习和复习,自觉对课外辅导材料进行补充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逐步培养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逐步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形成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
(3)学生学会交流。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语言情境,使用恰当的英语语句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且能主动创造对话机会,与他人交流、合作与讨论,师生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生生之间交流融洽,学生在情感交流的同时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2. 教师目标
(1)促进教师研究能力的进步。教师是个多角色职业,除了教书育人之外,教师还要会研究,做一个研究性教学工作者。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教师对于小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将会有进一步的认识,对于研究其他教学相光问题或者学生问题思路也会更加开阔。
(2)促进教师的教学成长。小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是教师日常教学工作之一,也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点之一。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教师能不断审视自己的教学,通过改变和改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教学技能则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3)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在研究该课题的过程中,教师尝试各种方法来改善小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那么教学的效果也会随之有所提高。
四、研究内容
1. 小学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2. 当前我国小学生英语口语交际情况及其成因
3. 如何在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4. 英语课堂上哪些因素能促进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5.教师在提高小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6. 如何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恰当地运用自己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五、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用文献法进行理论的搜集和学习研究,了解科研前沿动向,全面掌握国内有关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成果、研究动态、发展历史和现状等相关信息资料。结合自己的教学和所任教的班级学生,将一些成功的教学案例和学生成长进步的案例积累起来,作为研究的重要资料和研究成果。
2.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和访谈,了解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现状,提出方案,写好调查研究报告,为课题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3.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教育工作者从实际情况出发,与同伴互助合作,共同解决教育过程中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课题研究中,力求边研修、边总结、边改进、边推广,使理论研究的成果及时为实践服务。
4.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在研究过程中的各种理论和实际教学中的经验,开展深度研讨,撰写经验及相关案例、教学反思等,及时交流。
5.案例分析法:在教学过程中,课题研究人员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形成有鲜明个性的有效研修案例。针对某一个案进行研究,提炼出共性的结论来。
六、研究步骤
此课题研究周期为一年,自2013年9月到2014年6月,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3年9月):制定、论证和修订本课题研究方案,运用文献法、调查研究法等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完成研究方案的撰写工作;初步开展相关调查活动,搜集相关资料。
2.实施阶段(2013年9月到2014年5月):分步骤实施研究,进行过程性管理,分学期进行阶段成果总结,分年度进行方案再论证和再调整。
措施:(1)认真制定学年度研究计划,及时撰写课题研究阶段性报告。(2)上好每一堂课,抓住关键问题进行研究,边反思边实践。(3)注重及时收集和整理过程中的课题研究材料。(4)争取教研组及相关专家的指导,注重提高研究的理论水平。
3.总结阶段(2014年6月):整理、分析过程性研究资料,总结发表研究成果,提炼研究经验,完成结题报告,汇编典型案例,争取有关部门审定。
七、研究成果
(一)学生兴趣浓厚,乐于交流,学习更加积极。
提出该课题后,我格外注重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方法提起学生的学习激情,让学生参与。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能够根据不同的语言情境,使用恰当的英语语句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与他人交流、合作与讨论。比如课上的拓展环节设置对话练习,学生能模仿示范内容并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交流。部分学生养成了主动学习的好习惯,课后会积极复习,自主学习,跟着录音模仿课文,并且尝试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口语交际习惯。
通过调查,低年级学生平均每人能唱英语歌曲或者背诵韵律小诗5-10首。中年级学生能回答简单的英语问候语,并且说一些短句和他人交流,比如年龄、家庭、喜欢的东西等。高年级学生能够根据给出的情景交流至少3句话,部分学生能自如的运用已学的各种时态流利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让学生收获了成功感,很多学生从教师的肯定中更加坚定了英语学习的信心。在不断地提高中,学生触类旁通,其他方面的学习也更加的积极主动了。
(二)教师教学观念改变,教研能力增强,教学基本功进一步扎实。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的理论研究水平不断的提高,教学能力也不断的精进。学生的各项英语能力中,“口语交际”被摆在最重要的位置,每节课的设计均将其放在突出位置并进行强化。如课前进行热身活动时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唱歌、头脑风暴、前一单元对话表演、情景问答等等。
教师的研究过程中,采用了“假设——实践——反思——再实践”的道路中探索着前进,上课活动的安排经过再三斟酌,上课环节的设计反复删改,重点思考:什么时候使用哪些教学手段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英语口译交际能力的提升?
经过反复多次的思量、实践和验证,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到了很大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也随之提升。今天5月,校教科室组织微型课题实验研究展示、评比活动,这次展评全校十个课题组各提供一堂围绕研究课题的实验课供大家观摩,各组内成员分工从不同的视角撰写课堂教学评价,评委们对实验课和评课稿分别打分,最后我们英语组获得了一等奖。另外,在该课题研究过程中,我意识到了朗读的重要性,撰写了《朗读,芝麻开门的通关密语》一文,获得了苏州市教育学会一等奖。
(三)行之有效的方法
1. 心态调整,由教师做起。
在英语口语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大部分中低年级的学生要比高年级的学生更乐于模仿练习。从不断的观察和实践中,我发现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师教学特点。要解决好这些问题,使各个年龄层的学生都能在口语方面快速提高,我想首先应解决一个心态的问题。良好积极的心态能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口语练习。我认为课堂教学中老师的良好心态极为重要,能较大程度地影响到学生的心态,促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口语练习中。事实也正明师生都拥有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会使教学更容易成功。
2.重视学生朗读质量的提高。
朗读是小学英语学习的基础,是小学阶段英语学习的重要内容和基本技能,正确、流畅地朗读有助于语言的理解、思维的培养和表达能力的提高。新课标明确提出了句子重读、连读、节奏、停顿、语调等具体内容。从课堂实践得出,很多孩子对于学习英语充满着恐惧和不安,不愿意开口、不知道如何交流是因为单词和句子读不准,语音语调不对,害怕别人笑话,不够自信,所以不愿意读,更不愿意说。因此教师可以在学生朗读上下点功夫,引导学生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慢慢喜欢上朗读,然后通过示范读、跟读、个别读、齐读等方式让学生在多次练习中找到朗读的语感,最后引导学生慢慢脱离课本,尝试开口说英语。
3.课堂活动精炼有效。
众所周知,英语课堂的时间十分有限,一节课上的安排都是为重难点服务,因此活动设计必须有的放矢,不能太多。针对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不能突兀的存在,必须结合本节课实际适当添加或者巧妙衔接。在众多活动中,有些活动可以多安排,既能为本节课服务,又能促进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如对话表演。看似简单的对话表演,却是学生开口说英语的关键一步。表演的对话来自课文,在我的教学过程中,课文是要求背诵的,所以学生对课文一般都比较熟悉,他们在表演课文对话的时候心理压力就不会那么大。同时,对于课文表演的要求并不是只字不漏,只要意思相近就行。那么学生的束缚就更小了,不怕说错,万一碰到想不起来的句子,可以尝试用自己的话来组织。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就得到了锻炼,不再是简单的记忆和复述,被动的背诵课文变成了主动的口语交际。
还有一些课堂活动可以多在课上进行,如连词成句、唱歌、编儿歌、头脑风暴、同桌互问互答、根据情景完成上下文等等。
4.多媒体互动,简单高效。
英语课堂运用多媒体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多媒体的运用不仅省时省力,而且简单高效,不需要老师费很多口舌来解释或者示范,幻灯片一放,视频一播,什么说明都是多余的。PPT课件是教师上课最常应用的,精美的课件能有效的化枯燥为乐趣,化抽象为具体,突出重点,化难为易,让教师在课堂内更游刃有余,让学生更兴趣盎然。目前比较流行的白板在此基础上还增进了师生交流的机会,把课堂变得灵活多样,学生的英语学习也更加丰富多彩。
除了这些我们平时一直用的多媒体软件,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起视频播放器的功能。我们可以适当给学生播放迪士尼动画片段,让学生了解语言运用的场景,增加语言运用的真实性。
5.教师的评价很重要。
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手段。《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鼓励教师“优化评价方式,着重评价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教师灵活多样、丰富多元的评价方法,能让课堂充满勃勃生机,让学生如沐春风。教师的评价语言多变,评价方法灵活多样,评价过程充满人文关怀,评价时机恰到好处,对一个学生的英语学习特别是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正面评价和鼓励就如同不断地给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你能行!”。这正式“皮革马利翁效应”,在教师不断地积极心理暗示下,学生会为了达到教师的预期而做得越来越好。当然,适时的一针见血的评价也是需要的。
八、研究中的思考
1.“口语交际能力”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能力?能否等同于“说的能力”?在研究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感觉到学生的英语素养对口语交际能力的影响很大。口语交际能力不单单是指学生敢于开口说英语,愿意和别人用英语说话,而应包括学生对他人语言的吸收、理解和反馈。较好的口语交际能力应该包括会听、能理解意思并且可以给予适当合理的回应。有些学生很会说,但是不善于听别人的说话,也不太理解别人的意思,所以有时候交谈的结果是鸡同鸭讲,不知道在说什么,这种情况,纵使他能讲、想讲,也不能说他的口语交际能力很强,相反,他的口语交际能力还是处于比较低的水平。
2.在提高小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时候,教师还有没有其他的创新途径?除了上课使用的这些方式方法,课后能不能想一些巩固的方法能让学生开口说一说,或者是否能设计一些场地能让学生动嘴练一练。我们都知道,语言的交流需要时间和空间,如果学生能在课后有时间在特定的场所练练口语,那么他们的意识中就会植入“课后也能说英语”的观念,那么平时使用英语就不会那么别扭了。
3.英语的学习其实是一种文化的学习。作为一门语言学科,英语课程是具有语言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的课程。2011新课标与旧版相比,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双重属性。在我看来,孩子学习英文不单单是学习单词和句型,应该了解这些语言符号背后所蕴藏的文化。所以在培养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时候,需要多考虑文化因素的渗透,这样能让学生更加了解英语、理解英语、掌握英语,让学生更加适时适地、更加自然地与他人用英语进行有意识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