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年级语文课堂教学反馈有效性的研究”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课堂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实际价值。综观我国的传统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然而学生却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的培养目标”。传统教学的问题激起了广大教育者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注和思考。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曾告诉我们:听课和分析课是他的每日工作,并且指出听课和分析课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和发展教师的经验,把个别教师的经验变成集体的财富,用以丰富全校的创造性的实验。
在课堂上进行有效评价与分析,有助于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正确认识自我,了解学生情况。因此,我们提倡教师对课堂的反思,提出了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关注提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反馈的有效性,号召大家寻找提高反馈有效性的途径和方法,集思广益,共同提高。
本课题研究是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和智慧的一次挑战,也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取得长远发展的一次意义深远的践行。
二、概念界定
1.反馈,指的是课堂教学中双向或多向信息的交流。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信息;学生要了解教师指导的信息;存在差异的学生与学生之间传递着互助的信息。教师了解了学生学习信息后,及时作出调控,对学生的学习作必要的补习、指导和矫正。
2.有效性,是指教师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科学地运用教学策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乐学、会学、愿学,并力求高效率的有所收获,它是教师与学生双重价值的体现。
3.本课题立足于小学中年级语文课堂,正视学生之间的客观差异,通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了解学生的学习信息,机智地关注教学生成,适时、及时、正确地进行反馈评价,智慧地调控教学过程,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进步和发展。
三、研究目标
1.通过科学先进的理论指导和脚踏实地的课堂实践研究,使教师树立“尊重差异、关注发展”的差异教学理念,增强教学机智,提升教学能力和智慧,促进专业化发展。
2.通过研究探索和形成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为目的的“及时正确反馈评价”方法和策略,积累实践经验,形成特色成果,为提高教师的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探索新路,提供借鉴。
四、研究内容
1.有效反馈时机的研究。探索以课堂为主、课外为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抓住什么样的时机进行反馈最有效;
2.有效反馈方法的研究。探索以课堂为主、课外为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哪些方法和途径跟学生进行互动反馈最有效;
3.有效反馈内容的研究。探索以课堂为主、课外为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提升反馈有效性的内容有哪些;
4.有效反馈效果的研究。通过在教学实践中反复探索有效反馈的时机、方法和内容,总结教师、学生和学校在研究中得到了哪些提升和发展。
五、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主要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和分析,不断总结和改进课堂教学模式,促使学生自主高效学习;
2.案例研究法:是有针对性地开展课例实验与研究,并对典型课例进行剖析,总结成功的做法,分析存在的不足,以便有效地调整实验与研究策略;
3.文献研究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本研究课题的科学认识。梳理同行在“及时反馈方法”研究中所取得的成果,让教师学习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运用。学习借鉴前人的理论和研究,可以少走弯路,避免走重复路,从而更有效地开展自己的研究;
4.经验总结法:是在日常教学、实验过程中, 积极撰写有一定价值的反思和经验总结,平时教研活动组织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交流与总结,逐渐形成论文,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六、研究步骤
1.前期准备阶段(2013年9月)
(1)确定课题研究方向。
(2)研究制订课题方案。
(3)组织课题组教师进行相关理论学习,研讨课题方案,统一课题认识。
(4)参加校教科室组织的课题论证,修改完善方案。
2.实施研究阶段(2013年10月~2014年5月)
(1)启动课题研究,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课题研究。
(2)注重课题研究的动态管理,及时反馈研究实施信息,在实践中不断修正研究思路。
(3)定期交流总结,积累并形成课题研究经验和成果。
3.成果总结阶段(2014年6月)
(1)撰写课题研究结题论文。
(2)汇总各类课题研究资料(课堂实录、教学随笔、相关博文等)
七、研究成果
教师通过各种信息的反馈,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双向信息反馈,对整个教学过程实现有效的调节控制,不断进行教学反馈调整,采用有效的矫正补救措施,是实现优化课堂,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结合这阶段有针对性的理论学习、案例分析和课堂教学,对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做如下小结:
1.紧紧抓住课堂有效反馈的时机。
所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教学反馈的有效时机恰恰如此,为了不错过反馈良机,教师应随时保持“警惕”,打有准备的仗。
首先,我们的课堂教学对象是活泼的、开放的、有差异的人,在根据教案进行课堂教学时也就因此会经常发生“意外”,所以,在教学设计时就要进行全方位的预设,学会多角度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设计教案。
其次,课堂反馈具有随机性和瞬时性的重要特点,在课堂上往往一闪而过,教师更要用心捕捉和筛选,认真观察学生课堂反应,注意观察学生的神态变化、听取学生的语言反馈。如:在学生精彩回答时进行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开拓思维;在学生思维受阻时进行评价,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在学生大胆质疑时进行评价,有利于形成学生善于质疑的思维品质;在学生出现错误时进行评价,有利于维护学生的自信和学习积极性;在学生欲言又止时进行评价,有利于创设畅所欲言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逐渐完善思维,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教师除了被动地等待和捕捉,还要善于创造课堂有效反馈的时机。“机会是留给有所准备的人的”,课堂反馈的良机,蕴藏在教师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反映灵活设置问题,从而得到需要的反馈信息。
2. 全面考虑课堂有效反馈的内容
课堂上需要关注的反馈内容主要分为言语的和非言语的两方面。
⑴ 言语反馈
课堂上师生之间的问答、教师对学生表现的评价都属于言语反馈。首先,教师课堂提问应具备启发性,有效调动学生思维,调整教学行为。其次,对学生反应进行言语评价的反馈时,要关注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努力营造平等、真诚的对话环境,既要善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敢于提问,又要善于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问题的不同角度,随机提炼出反映问题本质的一般性和特殊性问题,使矫正有的放矢。
⑵ 非言语反馈
书面反馈是最为常见的非言语反馈形式,如教师课堂上的板书、对学生作业的书面批改。值得一提的是,在教师对学生作业进行书面批改得到反馈信息后,应及时分析总结,再反馈给学生。
面对小学中年级学生,合理的体态反馈也是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反馈方法,如课堂上教师的面部表情、目光注视、手势动作等,都能在短时间内将反馈信息传递给学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 灵活运用课堂有效反馈的方法和途径
针对上文提到的课堂反馈内容,教师采取的有效反馈方法途径大体上有以下几种:
⑴关注言语,鼓励表达、解疑释惑
《新课标》中特别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上的每一句话都应经过细细的推敲,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表达,关注学生言语,牢牢抓住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交流,适时地解疑释惑,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⑵关注情态,积极交流、因势利导
考虑到小学中年级孩子心里外露的特点,教师在课堂上完全可以从学生的神情上观察到他们思维过冲中思维受阻与否的迹象。如学生目光转移、坐姿不稳,表明教师所授的内容没有听进去,思想上开了小差;如学生表情冷淡、态度消极,则表明对所学知识没有理解好;如学生两眼有神、端坐聆听,表明教师所教内容对他们有吸引力,讲授得法;如学生表情乐观、态度积极,表明他们对所学知识已经了解。学生的这些表情与动作,教师在教学中若能及时观察,捕捉它们,并进行相应的调控,就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⑶关注作业,整理归类、查漏补缺
作业的设计和评价以及阶段性评价,属于课堂延时反馈评价。
对学生而言是课堂学习内容的巩固和运用,能达到使学生强化和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和提高实际运用能力的目的,对教师而言是检测和反馈课堂教学效果的手段,是有效调整和改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之一,作业整理归类得当就能为矫正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所以优化作业设计,提高作业的有效性是提高教学有效性不可或缺的一环。而阶段性评价更是检测学生达标程度,获得反馈信息,进行科学评价的重要手段。
4.适时总结课堂有效反馈的研究
课堂教学的反馈,归根结底为的还是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因此,对每次的反馈效果进行有意识的收集整理和反思,适时小结积累,有利于提高反馈的有效性,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