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
打磨细节,向“美”漫溯——听金晓莉执教《认识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有感
最近听了金晓莉老师《认识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一课,这是我第四次听金老师上这节课,四次课堂氛围很不一样。这次选择的班级学生思维较活跃,课堂上学生的回答也是出乎意料,金老师设计的教学也相当的让我们出乎意料,原来数学也可以是美的。
一、谜语,向“美”出发
新授之前,金老师设计了一个谜语“薄薄一张纸,作用可真大,买书买玩具,都要用到它”。学生听到要猜谜语,心中已是美滋滋的了,接着再听到这样的谜语,贴合实际生活,小朋友能立马猜出来。这样的引入,顺利地引入新课,同时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么美好的经历啊!
二、活动,与“美”共舞
认识一元及一元一下的人民币,金老师设计很多环节。首先,教师很精心地为小朋友准备了信封,里面放着人民币,让小朋友先自己认一认这些人民币,学生有一定的生活常识,会认识一些,利用生活,这样的学习过程是美好的。接着,金老师让小朋友上台为大家介绍自己认识的人民币,小朋友争先恐后地想表现自己——爱表现是学生的天性,小朋友们完全沉浸在学习和思考当中。在小朋友介绍自己认识的每一个人民币的过程中,金老师会询问一句“你是怎么知道的?”让学生全面了解人民币,体现数学上思考问题的完整性。待认识全部的一元及一元以下的人民币后,老师考虑到有的学生没有上台展示的机会,便设计了一个活动:老师说一个人民币,小朋友们就快速找到并高高举起,看谁找得又快又准。整个活动过程中,每个小朋友都参与到了其中。老师报到一元的时候,有的小朋友拿的是不一样的,产生了疑问,把疑问丢给了学生,激发学生的好奇,最终由学生揭示不管是纸币一元还是硬币一元,它们是一样大的,一步一步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之美,这样的学习过程很让学生享受。其次,金老师在探究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的时候,也设计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想买一本1元的练习本,如何付?这时候,小朋友们积极动脑,想出很多种付钱的方法,最终,金老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归结为都是10角,原来,不管怎么付,最终都是10角,充分让学生感受到一元等于10角,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的灵活性。这样一个接着一个的活动,学生一次一次的思考,一次一次的感受,这样的学习经历,很美!
三、购物,完“美”落幕
金老师在课的最后,设计了爱心超市的现场购物环节,学生的情绪达到了高潮。其实,数学源于生活,也更应该应用于生活。金老师的这个设计,很令我们惊叹,小朋友们想好自己想买的东西,心里默默地计算着应该怎么付,如果付多了,找回多少,付少了,要添多少,在轻松愉快的购物中,结束了本节课。
听了这样精心设计的一节课,收获满满。其实我们的数学课并不是枯燥无味的,也并不是面对着没有感情的数字的。原来,数学,也可以让学生品味到“美”的存在。
校长点评:
这个标题,多动脑筋的。
你的评课稿,扣住了美字,谈了过程,我觉得读感很美。
当然,数学课,除了形式上的生动,学生学习兴趣浓郁,还要看学习过程有没有真正展开,学生的数学思维有没有真正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