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

创建时间:2017-06-10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通过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配以白板课件认识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都已见过人民币,但可能并没有系统的认识人民币,了解人民币的单位,以及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关系。而本节课的难点就在于1元及1元以下人民币的换算和不同的付钱方式。

首先,我用一个猜谜游戏引出今天人民币的主题。教师:“小朋友们,我们先来玩一个猜谜游戏吧,仔细听:薄薄一张纸,作用可真大,买书买文具,都要用到它。”很多学生都能积极猜谜并猜正确是钱,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并引出我们国家的钱是人民币,从而引出课题。

接着出示商店购物图,并阐述小红和小伙伴们去商场买东西却还不认识人民币,让学生意识到买东西先要认识人民币。这一环节的设计从生活情境出发,唤起学生生活中使用人民币的例子,激发学习兴趣,突出知识的生长点。

其次,探究新知,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1.激活经验,认识人民币。

为了让学生观察和辨认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我给每位学生准备了一个信封,里面就装着所学人民币,并提出倾听要求:(1)先自己认一认。(2)再和同桌说一说,比比谁认识的人民币更多。然后学生用白板活动操作,给大家指一指,认一认,这样人民币的认识就建立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之上,同时又培养了学生交流合作、相互学习、观察等诸多能力。

2.教学纸币和硬币

接着进行全班的认币活动,教师说一种人民币,学生快速找到并高高举起。而当让学生举起1元时,提出疑问“咦?怎么有学生是举这样的(纸币)?还有举这样的(硬币)?怎么回事?”从而进行纸币和硬币的区分,以及面值相同的意义教学。并提出“不管是纸币还是硬币,都是我国发行的,就像国旗一样,必须尊重他,爱护他,不能在上面乱涂乱画”,从而渗透爱护人民币的教育。

3.教学人民币的单位

    引导学生了解人民币纸币和硬币之分后,让学生自主探究人民币的分类,通过观察、比较、交流,学生认识到人民币还可以有元、角、分之分,使学生明确认识一种人民币,不仅要看人民币上的数字,还要看数字后面的汉字,而这些汉字(“元、角、分”)就是人民币的单位。

    4.教学元、角、分之间的进率。

认识人民币后,继续创设购物情境,开展对人民币使用的学习。出示:小红要买1元的练习本,该怎么付钱?这一问题我为学生创设相对自由、宽松的氛围,开放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启发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联想1元的多种组合,为了更清晰,我也统一运用纸币付钱,如2张5角,10张1角,5张2角,1张5角和5张1角……接着让学生观察这些付法:2张5角合起来是多少角?10张1角合起来是多少角……让学生明确不管怎样付,只要凑满10角就是1元,所以1元=10角。在此基础上,不难引出1角=10分。顺利地化未知为已知,化陌生为熟悉,掌握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关系,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通过练一练,多种题型的变化练习让学生巩固元、角、分的进率。

最后,实践应用,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我通过模拟购物活动,带领学生去“爱心超市”购物,让他们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体会人民币的应用价值,使每个学生都有获得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与实践能力。同时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感知我们需要节约每一分钱,用来帮助需要帮助的学生,贡献出自己的爱心,学生气氛热烈,十分积极。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经历认钱、拿钱、付钱、购物等实践活动,当他们用人民币买到东西之后,就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出现问题时也会自己查找原因并改进。这样不仅注重学生认知上的需求,更重视学生学习情感上的满足,使学生心中充满激动与挑战,获得内心的充实和满足。同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运用白板技术,尤其是在分类环节和付钱环节,让学生自己上台操作,既能体会到白板的灵活性与操作性,同时在趣味教学中进行知识探究,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点评:

要找准反思点,即围绕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采用的研究方法(即采用哪些有趣“好玩”的方法让学生“玩好”数学,提高其哪方面的核心素养的)、学科及教学内容的特点、信息技术与学科之间的整合等方面进行反思,而非对教学过程的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