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

《磁铁的两极》授后反思

创建时间:2017-06-10

《磁铁的两极》是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磁铁》中的第三课,主要内容是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进行实验,使学生了解磁铁的基本性质。通过前两课《我们知道的磁铁》和《磁铁有磁性》的学习,学生对磁铁的性质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而这节课就是对先前所学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在上课的整个过程中,让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要经历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操作实验,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

(一)强化科学思维基本过程,及时巩固

在本节课的一开始,我出示了磁铁,直接引出这节课的研究对象,我播放了了两个小视频,一个是将小钢珠放在条形磁铁的中间,发现钢珠总是往两边跑。另一个是将条形磁铁放在磁性写字板上,发现写在板上只有两端有黑色的印记,其余地方没有印记。通过这样两个小实验,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钢珠总往两边滚?为什么磁性写字板只有部分地方有印记?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思考,进而提出各自的猜想:可能是由于条形磁铁的磁性不均匀,两端的磁性强而中间的磁性弱。这些猜想都是学生自己能够想到的。接着,我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科学合理的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学生通过激烈的讨论提出各自的方案。此时我便及时停下来带领学生理一理刚刚的思路,经历看视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出猜想——设计实验这一完整的思维过程,最后学生运用自己设计的方法将问题圆满解决。

(二)抓住学生思维闪光点,俯身融入

学生在课堂上对一些问题的回答有时是很出彩的,但往往会脱离教师的预期,很多教师多数情况下会让这个学生坐下,而不去深入探讨他的发现,其实这样的课堂是属于教师自己“表演”的课堂,而不是真正属于学生的课堂。一些问题的生成,都应该由学生自己提出,自己解决,教师所起的作用仅仅是引导而不是主导。如在这次课的一次磨课过程中,学生在观看视频后,我提出问题:小钢珠放在条形磁铁中间后为什么会往两边跑?此时一个女生回答道:“我妈妈说磁铁有两个极,条形磁铁中间位置可能与钢珠磁性一样,就排斥了,跑向两边”这样的回答我听完立马就知道是错的,她误以为钢珠自身也是磁铁,因而在课堂上我马上让她坐下而不去深入追问或指正她了。在将磁极间相互作用的知识点时,是我自己引出的,我提问道:“两个磁极相互靠近会怎么样?”课后教研员对我这节课中的这一细节提出了意见,学生的回答很有价值,她所说的东西恰好就体现了磁铁所具有的两个磁极的差异性,正因为这两个磁极是不一样的,才导致两个磁极间能发生相互排斥或者相互吸引,如果当时上课能抓住这个,再引出磁极间相互作用的知识点,就会显得更为顺畅与自然。课堂上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例子,很多时候学生的思维可能与我并不在一条线上,而我要做的绝不是将他们的思维拉过来,顺着我的走,而应该我亲自俯下身,将我的思维融入到学生的思维中去。

(三)细抠实验教学要点,规范操作

实验室科学课堂的主要载体,学生通过动手实验,从实践中出真知,猜想对不对,实验一做便清楚。在这节课中,学生想到将回形针悬挂在条形磁铁上,通过比较不同部位所悬挂的条形磁铁的数量,来判断条形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这个实验看似简单,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却不少,如:1.该选几个点悬挂?2.悬挂时候要具体如何操作?3.回形针挂中间后又被吸到两端怎么办?学生实际操作时一开始是很混乱的,各自出现不同的问题,实验操作不规范。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一一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将问题逐一解决,学生七嘴八舌提出自己的看法,大家将彼此的意见进行收集、对比、整理,最终找到最为恰当的解决策略。在我看来,面对实验操作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问题,教师一定要严抓,绝不能搪塞过去,马马虎虎取得实验结论,这样的结论学生是无法信服的。因而教师可以事先自行多做几次,把一切在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都事先找到,将解决的策略提前备好,做到有备无患。

由于自身能力与时间的关系,本节课仍有许多有待改善之处,如:

1.白板课件设计的比较平庸,很多白板新功能没有运用到课堂上去,后期需加强这方面的学习。

2.实验过程中我出示的科学思维的流程图设计的不太清楚,字太多且小,不利于学生真正看懂与理解。

3.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间的分工合作不到位,个别组到时间了还没有完成实验,需在平日里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4.由于时间关系,条形磁铁的中间部分究竟有没有磁性没有具体展开,学生发现磁铁中间没有回形针可能认为就没有磁力了,这部分知识点没有讲解到位。

点评:

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大多关注到并进行了反思,利于日后的改进。

能围绕课题研究的对象——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反思(第一、二个小标题所阐述的正是这个重点内容),可谓抓住了本节课反思的“牛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