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

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谈礼貌》教学反思

创建时间:2017-06-10

《谈礼貌》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第二十课,这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主旨明朗,语言浅近,结构严谨,蕴涵着中华传统礼仪文化。本次实践课特选用了这一篇课文来展现高年级语文创意读写课题的研究成果,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先引用古训引出自己所要阐明的观点,然后分别列举了三个典型的具体事例:当自己有求于别人时,要讲礼貌;无意中做了对不起别人的事时,要讲礼貌;别人无意中伤害了自己的时候,还要讲礼貌。再加上既有古人又有今人,既有大人又有小孩,既有伟人又有普通人,所以说服力特别强,十分具有典型性。这三个事例从不同侧面来说明问题,告诉我们: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与人交往时,以礼待人,恰当的使用礼貌语言,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社会生活更加美好。

在这节展示课中,我充分利用好了40分钟的时间,和学生进行了交流、互动,紧紧围绕主题,引导学生质疑和思考,让他们了解文明礼貌对我们的重要性,同时也初步掌握了说理性文章的表达方法和写作格式,帮助他们积累写作经验。

一、巧借结构,学习说理

本文的结构巧妙,构思精细,因此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一点教会学生说理。

首先,由引用古训开篇入手,教会学生说理文如何写好开头,并学会使用“引用”这一写作手法,除了古训,还可以引用俗语、名言警句等。

接着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了解本文非常特别的写法——先叙事,后说理。分别例举了三个具体事例,每一个事例后面都紧跟了一个道理来总结。而且这三个事例的选择十分有讲究,涉及了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人物,强调了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我们都要讲礼貌;不管是老人、年轻人还是小孩子,都要讲礼貌;不管是领导人还是老百姓,都要讲礼貌。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把讲礼貌这一道理谈得非常透彻。

在此过程中,学生还收获了很多意外的写作手法,例如,可以使用对比的手法,突出我们所要说的道理;可以用正例和反例相结合来讲道理;可以多钻研一些细小的事例来表现大道理……学生的潜能被激发出来后,他们的学习能力是超群的,往往有很多老师没能提前预设到的惊喜。

二、联系旧知,分析深入

当我们在教语文时,应该有更广阔的思路和眼界,不能只把眼光放在当前的这一篇课文中,更应该注意到之前学习过的有相同点的知识,拿出来比一比,学一学,这才是当今“大阅读”学习值得提倡的。

在教这节课前,我找出了学生之前学习过的说理文——四年级的《说勤奋》和五年级的《滴水穿石的启示》,这两篇说理文在结构上与本文有不少相似之处,值得借鉴。因此,我选择了这两篇课文的开头部分和本文进行对比,以此让学生明白说理文的开头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用古训引出观点,也可以是用奇特的自然现象来引出下文,或者以提问的方式吸引读者,根据自己要说的道理选择不同的开头方式。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融会贯通,真正做到了心领神会。在教学重难点时,通过呈现《滴水穿石的启示》的三个具体事例,让学生明白如何在说理时选择合适的典型事例来增强说服力,帮助自己说理。

三、解读古训,激发积累

这篇说理文在文本上有他的独特之处。为了表明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选取了古训和俗语来说明道理。这些古训大多来自于中国的古典文学,而俗语则来自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在课堂上,我注重学生对古训和俗语的解读,既要将其中的道理弄明白,又要把这些经典的句子记在心中。同时让学生明白,我们平时不仅要多看中国经典文学,还要注意留心和积累身边的小知识。在此基础上,拓展了有关礼貌的名言警句,丰富学生的语文宝库。

四、举一反三,拓展思路

在本节课中,学生明白了如何谈礼貌,那么其他的道理可不可以也谈一谈呢?因此,我利用最后的课堂时间和学生讨论,除了可以用这种方法谈礼貌,还可以谈什么?学生的话匣子也一下子打开了,纷纷说出了自己的观点,并带着自信和肯定的目光,谈勤奋、谈努力、谈诚实……由一篇课文辐射到这一类型的所有文章,相信学生的收获会很大。
听过很多专家老师的课,对于现在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颇有感悟。很多老师重分析,轻思考;有的重教法,轻学法;有的重思想教育,轻方法教学。但语文课终究不是思品课,一味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则丧失了语文本身对学生的作用。因此,在课堂上,我只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礼貌教育,而没有大幅度地宣扬我们应该怎么讲礼貌,怎么与人和谐相处。语文课,应该更多的是一种交流,一种对话,是双向互动,师生、生生之间畅所欲言,发表观点,在交流中学习知识,培养情感,得到教育。

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引导学生感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传神,培养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口头表达的能力以及在此过程中实现礼貌教育。

遗憾地是,在课堂教学中还是有一些地方不尽如人意:

1.教学过程中举止过于仓促,不够从容,说话速度也快了一点,导致学生有些地方没有充足的时间去消化理解。

2.提出问题的时,出于时间考虑,有时没有让学生充分的时间考虑,很快就叫举手的学生回答。而那些反应稍慢的学生由于得不到思考,而只能习惯性地听别人说,丧失了自主思考的能力。

3.由于本节课较为重视学生感知说理文的表达方法,了解说理文的写作格式,因此对于本文的多样化的朗读较少,具体事例中的人物的神态、表情、语言等没有过多地分析、理解,使学生对文章的内涵理解不够深入。

4.因为设备问题,虽然精心准备了白板课件,但只能用鼠标操作,无法实现教学技术的灵活性,与学生的互动性也减弱了。

5.由于课堂时间实在有限,没能留出空余时间给学生写一写。但这一要求可以留在第三课时来实现,在课堂上能教给学生一种崭新的阅读方式和写作思路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点评:

 “对于本文的多样化的朗读较少,具体事例中的人物的神态、表情、语言等没有过多地分析、理解,使学生对文章的内涵理解不够深入。”——反思抓住了关键,课堂上确实读的时间少,讨论的时间多,脱离了具体的语境,没有通过具体事例中人物的神态、表情、语言等的体察涵泳(如岳飞与牛皋问路的不同表现),过多地以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文本,领会写法特点,有“缘木求鱼”之嫌。

“由于课堂时间实在有限,没能留出空余时间给学生写一写。但这一要求可以留在第三课时来实现,在课堂上能教给学生一种崭新的阅读方式和写作思路已经非常不容易了。”——“创意读写”是研究的课题,本节课是实验研究课,读写结合的创意点在哪里?如何结合进行的?理应体现这一研究内容,不可避重就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