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

用“笔”记还是记“笔记”

创建时间:2017-12-16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说的是一个人的记性再好,如果不用笔经常去记录,那么就算你有再好的记忆力,你终究会遗忘一些知识点。因为人的记忆是有限的,随着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你记得东西越多,前面的东西就会忘记得越快,相反,如果用笔记下来,那就永远存在,想用的时候,就很方便。最近科学课进入了第三单元的教学,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关于声音,让学生去倾听周围世界的声音,去发现声音的来源,去探索声音产生的奥秘。总体来说,这一单元的相较于第二单元,实验操作环节大大减少,更多的则是一些理论性的知识点,需要让学生去了解,去记忆。

在前两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笔记要求,我并没有强制,在我看来,笔记应该是自己的事情,有的学生可能记忆力很好,那么他就不需要记录太多,而有的学生可能记忆力差一点,那么他就需要多记点。然而,随着课一天天的上,我逐渐发觉学生对于记笔记的热情在慢慢消失,这一点最直观的反映在我的课前回忆环节中。能够举手主动说出上节课所学内容的人寥寥无几,由此可见课堂效率之低下。学生仅仅是听了,做了,但却没有扎根到心里去。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先前一篇文章中所讲的,我在课堂上充当了导航仪的角色。而另一方面的原因就在于学生没有一个良好的记笔记的习惯。因此,从第三单元起,记笔记的规定,我开始强制实行了。

对于科学这门课程来说,记笔记也是一门学问。经过这几周的观察,我发现学生记笔记的状态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机械型。单纯的用笔去记录,在课堂上埋头记,照抄我的课件,生怕漏了任何一个字。每当我出示ppt的下一页,他们便立刻低下头记。如:在声音的传播一课,关于耳朵内各器官的作用,我用ppt出示,随后翻页,底下一片哎呀声,都表示没有记完。其实这些根本不需要记录,一理解就可以了。

第二类,懒散型。需要经过我的提醒,他们才会稍微写两笔,敷衍了事。

第三类,理解型。对于上课过程中的一些知识点能够先加以理解,结合自身的科学前概念,用自己的话加以记录,不照搬照抄,是真正的记笔记。如:关于声音是如何传播的,我在用文字描述一遍后,有的学生能够画出一张耳朵器官的剖面图,在剖面图上用线指出各器官名称,并加一个个箭头表示声音经过这些器官的顺序。

让人失望的是,这三类中,目前我看到的占最多比例的是第一类,最少的不是第二类,而是第三类。但恰恰是第三类的笔记,才是我们科学课堂真正需要的,一种真正带有理解性质的,能够与学生自身思维进行碰撞的记笔记方式。其中第一类的机械式记录,是我最近课堂上一再强调反对的。整节课,有的学生都在记笔记,看似很认真,实则毫无意义,起来回答问题,依旧什么都不知道,或者需要依靠翻阅笔记才能回答。我们的学生不会记笔记,只会用笔去记笔记,这是目前出现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这个问题可能不容易被老师发现,因为我们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纪律、作业表现。很少去翻看学生有没有笔记,做的笔记好不好,会不会做笔记。

当然,如何做笔记的确是一个难题,每个人都有其自身的笔记风格与布局,这是无法统一,也完全没有必要统一。在我看来,什么是好的笔记?好的笔记就是在保证整体美观的基础上,只有你一个人能完全看懂的笔记,其充满了个性化的色彩,因为你在笔记中所使用的符号、箭头、图画,这些都是你赋予他们的,是你自己能懂而其他人理解不了,是你经过大脑思维碰撞而写出的。那么,对于我们老师来说,如何帮助学生摆脱用笔去死记的习惯,如何教会他们写出更多充满“个性化”的笔记,就是一个难题,需要我们日后去深度探索、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