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
思考
上一周,看了心理咨询的实操训练,正巧也开始阅读田冰冰老师的《轻轻松松当好班主任》,就在想:心理咨询中的一些技巧是否能用在班主任工作中呢?
一、关系建立
在心理咨询开始时,最重要地就是要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只有让来访者觉得咨询者可信任,才能消除来访者的戒备心理,才能让来访者愿意倾吐,才能使咨询得以继续开展。特别是有些来访者是不愿说话的,那么就需要咨询者去找到切入点,激发来访者的兴趣,让他乐意与咨询者诉说。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同样也会遇到这样的学生,问了好几遍,还是一句话也不说。很多情况下,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就会忍不住“爆发”,觉得学生是默认了,劈头盖脸地骂一顿,而导致的结果是这样的学生更加沉默了。可想想这些学生不愿意说,是真的是不会说呢?还是害怕老师呢?我想,害怕应该是他们不愿说的主要原因。那么,在遇到“沉默”的学生时,作为班主任是否可以借鉴心理咨询的方法:先学会去接纳学生的想法,让学生放松心态,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在建立好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取得学生的信任,让学生乐意倾吐。
二、注重倾听
在心理咨询中,心理咨询者首先应该是一个忠实而聪明的倾听者。在咨询中,咨询者要全身心投入地去倾听来访者的倾诉。这样,既能促进良好咨询关系的建立,又能更多地搜集到与来访者相关的有效信息。那么,在班主任工作当中,我们是否也应该为学生“出租”我们的耳朵呢?田冰冰老师在《化解危机,从学会倾听开始》一文中提到“不论我们在主观上多么努力地去理解他人,也不管我们自己多么善解人意,都有可能受到个人经验、阅历的影响而误解学生。”可自己在平时工作时,在学生出现问题或学生之间出现矛盾时,好像已经习惯性地加上自己的主观判断对学生进行“说教”,极少去倾听学生的诉说。这样,是否在不经意间已经伤害到了某些学生了呢?
希那穆提《一生的学习》一书中的有这样一句话:“不加任何评价的倾听,才是真正的聆听。”在出现问题时,我们应该更多地去听听孩子怎么说,要摘下自己的“有色眼镜”,以学生为中心,专心致志地听他们讲,不随意地插话,不去评判或延迟评判。在弄清事实后,再想办法合理地处理发生的事情。在处理中,也要尽可能地想办法去保护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既发现自己的错误,又不会在心里留下阴影。
三、挖真问题
心理咨询中,来访者提出自己所存在的烦恼(问题)时,有时候可能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咨询者需要在与之交谈中,挖掘隐藏在背后的真正问题。只有找到这个“真问题”,才能有效地去帮助来访者改善所处的情况。
而我们班主任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学生表现出来的一些外在行为,可能只是一个表面现象,而隐藏在背后的人际交往问题、家庭问题、自我认知出错等,才是学生遇到的真问题。然而,这些隐藏在行为背后的真问题,往往容易被我们忽略,我们只是非常习惯性地去制止和解决学生表现出来的行为,没有再去在挖一挖行为背后的问题,这样“治标不治本”的处理方法,可能会让学生积累更多的问题,导致严重的后果。班主任是学生心理防线的第一人,所以,在处理学生问题时,也要多关注孩子的心灵健康,多挖一挖藏在行为背后的真问题,为学生解决这个“真”问题,而不仅仅是解决外在行为问题。
当然,以上三点只是自己在观看心理咨询实操后的思考,具体可不可行,还要再实践中尝试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