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课堂,我们该怎么教
(一)用课程的方式教
碎片化的无序的随意性的内容难易不一的知识技能课,是我们常被诟病批判的常态课。我用几乎三十年的时间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该如何破解。不整体的,无关系的,无策略的,无建构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怎么改,怎么治疗?现在的答案是,用课程的方式教。这样教的课堂特征是:1.路径完整,基于学情,着眼发展。既带领学生来到学习的起点(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技能原点),也引领学生走向知识技能学习的出口;既解决了学习建构的问题,也建立了整体的学习结构问题。(结构性思维比线性思维,更好地适应现代学习生活的需要 。)建立一个知识技能学习的结构图。2.时空完整,丰富资源。更好地用好课堂课外、校内校外的学习时空,开展整合。建立一个学习资源的结构图。课内课外、校内校外,越来越相互影响互相优化,尤其是亟待开发和优化的家长、家庭资源。3.学习方式多样,科学。既有课堂里的集体学习,也有课外的个人独立学习、同伴互助学习和家庭磨合学习,建立了一个学习方式的结构图。4.开发评价的完整功能。既有进步后的他人鼓励、他评,更有自主学习、独立探索过程中的自我认定,产生学习过程中的真正兴趣和强大持久的内驱力,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评价结构图。5.师生共同成长。用课程方式教,最有效地推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激活教师的课程开发和创新能力。会教的老师,才能带出会学的学生。
现在到了教育改革的深水期,到了教育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其主要特征是,我们的课堂不再仅仅停留在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上,更不是指那些零敲碎打的知识技能,试卷上的知识技能上;而是着眼于学生的素养发展——发展中的素养提升。而素养的提升,当然不能依靠零碎的知识技能学习来实现,而是依靠完整的课程教学。用课程的方式教,就是把知识教慢,把素养提升上去。
(二)基于学科核心观念下的教学内容重组
基于学科核心观念下的教学内容重组。在课程观的指导下,基于核心素养的总框架,我们努力在自己所教学科的系统知识、技能内容之上,树立核心观念意识。用学科核心观念,重组教学内容,使之更与真实情境相联系,更增加学科内容开放性,更具学习活力,更具发展核心素养的动力。
我们拿语文学科举例,讨论《彼得兔的故事》这本书的读写互动微课程实践课。一般,我们拿到教材后,会快速读几遍后,开始建构教学内容,进行一个内容一个内容的叠加。(其他学科是不是也这样)。我们也会讨论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现在,我们要转变方式,改变这样的做法。我们在读完教材后(这里是整本书),充分讨论建立设计这个微课程的高位理念。这是本历险类的儿童文学故事,成长主题。我们知道,语文学科的核心观念是什么?是培养人的人文素养。什么是人文素养?人文素养就是关于人的先进的科学的优秀的健康的自我发展和教育的能力、品质。成长,便是人文素养的一大主题。那么,成长便是这个微课程的核心观念。但是,我们不是用成长这个标签去硬塞给学生,用几句关于成长的名人名言去说教。而是,用成长这个主题去建构教学内容的组合。拿《彼得兔的故事》来说吧,可以设计如下板块:1.读故事。用亲子阅读和写读后感的方式促读。2.理故事。用图贴图示的方式整理故事情节和形象。3.议故事。彼得兔历险过程的内心感受,与历险前历险后有什么不同,怎么会这样的。4.“照镜子”。我有这样的故事吗?一开始是好奇不明白,后来经历了一个难忘的事,终于明白了。5.编故事。把我的故事也编成彼得兔的故事。实际上,这几个板块,内容都是读写活动,不在说教,但是其上位,都有一个核心观念在统领,这就是成长的启蒙。这个统领,使其内容走向整合,走向真实情境,走向开放。而其形式,都是语文的形式,都是发展核心素养的最合理有效的形式。
那么数学、科学的思维素养培养,体育的健康素养培养,艺术的美的素养培养,综合实践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都是学科的核心观念,都是一个个教学现场的统领。而在核心观念指导下的一个个教学内容实施,又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话题,它是细致的,逻辑的,务实的,互动的,甚至是精致的,极致的。
(三)怎样用课程的方式教
每一位老师从国家教材里选一个内容,扩张成一个创意微课程;或者自主选择一个主题作一个创意微课程,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最直接的是,从内容框架上怎么设计。比如要选择三年级课文《李广射虎》做个读写互动创意微课程,内容框架上我们可以分以下部分,1.搜集李广其人,读读关于李广的生平事迹和英雄故事,画画李广英雄形象。把历史中的李广英雄形象建立在每一个学生心中。2.学习课文《李广射虎》,主要学习并理解课文是怎样由“人物特征-------典型事例--------典型细节”建构和铺陈的,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3.学习这样的写法,尝试写一个我身边的英雄人物或者我了解熟悉的历史英雄人物。4.阅读历史上其他英雄的故事,开一个英雄故事会,感受人物特征,学习英雄品质。5.修改和发表自己的习作。组织开展微课程学习成果评价。这是个相对单一的读写互动创意微课程,其创意主要表现在,形式上不断地采用读写互动的形式交替进行。内容上有自主采集信息、自主建构形象,到老师组织学习集中研讨建构,再到创作人物形象,接着拓展阅读建立英雄形象群,更加突出英雄主题,建立英雄意义,最后回归到自主创作的完善和自主评价。评价上,强调师生共同研发,重在激励,唤起学习与创作的热情、智慧和灵感火花。
第二个方面,在理念上,我们要领会这框架里的逻辑关系和培养目标,也就是这内容框架上可以变换,但是核心是逻辑关系要厘清。各个老师有各个老师的特长,如果老师善于写作,在框架上倾注习作的力量会多一些;如果老师擅长故事,则在故事这个形式上倾注更多一些。不管如何,其逻辑关系都是起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自主建构,然后组织丰富生动的课堂学习,再是拓展课外延伸,把学生的学习带到更广的舞台、更远的目标,最后回到评价的环节,用以激励和点燃学生学习的信心。这就是其间的逻辑关系。培养目标是根据学科不同、内容不同而不同,培养的不是单一知识技能的掌握,而是整体性综合性的素养。读写互动创意微课程,培养的正是学生综合的读写素养。
第三个方面,活动的安排和策略的运用。这样的微课程,一定是打破课堂壁垒的,必须建构起学校课堂、家庭、社会社区多个空间的学习共同体,所以,课堂学习是一方面,家庭学习、社会社区学习也是一方面。老师指导是一方面,家长支持与参与、同伴互助也是一方面。集中讨论的学习形式是一方面,自主学习、独立创作的形式也是一方面。而且,自主建构微课程,要更加突出评价环节,更加突出评价的激励功能,评价要面对每一个学生。评价要更加投入时间和精力,更加精心设计,需要更多人的参与,更多的互动,让评价成为自主建构课程的重要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