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

今天的课堂,需要老师发展什么素养

创建时间:2018-04-11

首先是努力发展热爱学生、热爱教学的素养。热爱学生,首先是愿意走近学生走进学生,喜欢与学生交流,乐此不疲。与孩子一样有着一颗纯真质朴、向上积极的心,把观察孩子、研究孩子作为自己重要的教育生活组成。其二,在教育教学中,总能主动给孩子的成长需要提供一切帮助,与孩子经常保持“同遭遇”立场,愿意为孩子的成长奉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其三,在课堂上,总有一股与孩子交流的幸福感在涌动,并一直伴随着自己的教学生涯。总能在与孩子的讨论和交流中发现孩子的需要,并予以温暖的体贴和悉心的帮助。能看到孩子不足和过失背后的原因,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其四,在学生评价上,总能给孩子源源不断的鼓励,能鼓励到孩子心里去,鼓励得真实、真诚、真有用。

热爱教学,首先是愿意为教学业务的成长读书学习、思考整理。让读书学习,打开自己的视野,激活自己的心智,丰富自己的理念,建构起另一个能自我审视自我批判的“我”。其二,愿意为课堂的进步投入更多的精力和实践,不断努力尝试创新,让实践创新成为自己课堂生长的“永恒行为”,永远保持为孩子爱学、使自己课堂每天保鲜的热情和创造力,永远保持站在讲台上与孩子对话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其三,不断整理的习惯,从日积月累的素材整理中整理书自己教学生涯的不断攀登的路径,以及今后发展的规划。

其二,努力发展建构与完善学科教学核心素养的框架。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框架下(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建构起学科教学的核心素养框架。所谓框架,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框架里有什么,二是框架里是怎样的关系。如小学语文,在人文素养核心观念的总领下,建构起整个学科的核心能力框架(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习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并继续纲举目张,厘清与建构每一项核心能力的二级、三级能力框架。如阅读能力的框架是阅读理解、阅读方式和阅读积累。阅读理解的下一级框架是整体感知、整理信息、形成解释、评价欣赏、迁移运用。习作能力的框架是积累素材、选择材料、组织材料、运用语言和习作修改。以上框架,必须是日日建构,日日完善,日日内化,日日实践,这样才能称得上是一个称职的学科老师。框架建设,不仅要搭建起有什么的框架,还要搭建起有什么关系的框架。小学语文学科的读写素养的培养,读写能力的提高,是需要读写互动,读写共促的。读和写的框架其间是有着不可分割、同生共长的关系的。

其三,努力发展教学内容开发和组合的素养。我们要克服两个老大难的问题,一是无米之炊,二是大杂烩。拿到教材,或者拿到一个主题,脑海里建构不起一个完整的系列的有序的教学内容框架,空空如也,这是很多老师的困惑。这困惑,来自于老师对学科教学核心素养建构的匮乏,也来自对儿童学习规律认知的匮乏。有了学科教学核心素养的框架,自然会生成教学内容的框架。同时也要为今天的教学内容,找到学生学习的起点,出口在哪里。这样就可以把一个知识点或一个主题演绎成一个教学内容的序列。我们还有一个重点不要忘记,师生的讨论、学生的练习,这些不仅是教学形式,更是教学内容,因为这些讨论与练习,会发生出更开放更生动的教学内容,而这些往往不被我们在备课中重视与运用。解决无米之炊,还有两点需要下功夫,一是有承前启后的能力:承前就是清楚知道学生学习今天内容之前的学习同素材内容情况,不是零基础,也不可能是人人整齐划一;启后,就是要知道同素材的内容,今天学习了这些,未来还要学习哪些。所以,提倡老师要将整个学段的学科教材通读知晓,甚至是中小学阶段都作一个通读了解。二是具备采集与整理资料的能力。就今天而言,信息资源的数量和渠道非常丰富,也很开放,努力收集和整理,不仅可以避免落后于学生的尴尬,更可以以其开启思路、丰富库存、选择使用,拓展课外。

解决大杂烩问题,就是要增强教师逻辑思维的能力运用。一是要找准整个教学内容组合的指向,剔除哪些有偏差的、甚至反方向的,也剔除那些明显不在一个水平线上的。二是要厘清教学内容组合之间的逻辑,非逻辑的无序的教学内容应该剔除,或者重组;有空白的不能连续的,应该努力充实和弥补。三是要不断创新与开拓,特别是要将教学不断引向生活,引向新时代,引向未来。

其四,努力发展教学形式的开发与组合的素养。一是要让学习形式亮起来,用最大的可能性将学习形式走向儿童,走向人人。这最大的可能性,体现在最大可能性地体现儿童学习的特征,走向生动形象的儿童天地。如儿歌、游戏、制作、比赛、情境模拟等。这最大可能性,也体现在走向在场的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是积极的学习者、参与者、责任者和成功者。能人手一份的就人手一份,能人人练习的就人人练习,能现场人人过关的就人人过关。这最大可能性,还体现在用最多的精力和时间,做最充分的准备,让环境亮起来,学具亮起来,材料亮起来,人物亮起来。能用彩纸的就用彩纸,能贴贴画画的就贴贴画画,能装扮一下教室的就装扮一下教室。一招出彩发亮,可能就会让孩子终身难忘,豁然开朗。二是注意学习形式的相互融合。学习形式的设计,最主要的是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我们的学习太灰色,太强制,要尽力改善 。同时也要剔除那些低端无效的“动起来”,剔除那些无准备的随性的“亮起来”,剔除那些伪装的破坏课堂节奏的“活起来”,特别是那种只有形式没有内容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还有那种没有指导没有内涵的表演和想象。三是要让学习形式最好地为学习内容服务,并且强调教师自身作用的发掘运用就是最好的形式。再好的课件也比不上教师自身形象生动的示范;再喋喋不休的说教和关照,也抵不上教师亲自带学生亲身经历一回 。讨论中,教师要极其敏感和及时捕捉到其中的亮点、要点、重点和关键点,并将其成为新的教学内容。活动中、练习中,教师要特别留意观察其中的问题、不足和学生之间的差异,并将其成为即时的教学资源。当然,丰富的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学习形式,是我们大力提倡、积极鼓励的。四是要恰如其分地用好家长资源和社会资源。一是要强调自愿配合,不能强制家长。家长资源极其丰富,但也存在着参差不齐、良莠不齐的现象。我们要鼓励积极参与,也要充分尊重、积极引导、勤于沟通,争取起到奇有的效果。二是有些涉及到的课外、校外学习活动,尽量细化,不能粗糙,特别是涉及到学生人身财物安全的,特别慎重布置,如有布置,必须有监护人一起协助。三是积极开发和运用社会资源,培养教师自身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和服务社会的能力,牺牲一些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作必要的调查和访问,或者是亲身实践和体验。有了充分的基础工作,才能有的放矢地为学生学习创造更好更丰富的内容和形式。万事开头难,有了第一次的成功,就会有使不完的劲,就会开发更多更好的社会教学资源,全心全意为学生成长服务,并乐在其中。

来源:张凤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