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

中高年级语文课题组理论学习参考材料一

创建时间:2014-09-14

让师生在“平等对话”中转变角色

平等对话是《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理念。只有平等对话才能走进心灵、真正引导;只有平等对话,才能相互倾听、相互接纳;只有平等对话,才能相互尊重、彰显个性;只有平等对话,才能转变角色、教学相长。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使学生享有平等对话的自由,使师生真正转变角色呢?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的体会是:

一、在对话中,教师要走下神坛,做一个亲密的伙伴

既然是对话,必定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必定是学生和教学媒体的互动。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就要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应该主动把自己的地位“降”下来,把学生的地位“升”上去。将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地位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应该“蹲下身”与学生平等对话,进行心灵沟通,做学生的亲密伙伴。

1. 与学生平起平坐,平等沟通。

“语文教学应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教学是一个平等沟通,真诚互动的过程。一次我在镇里借班上课,讲授四年级课文《挑山工》。课前15分钟接触学生,这15分钟我与学生进行了一次真诚的谈话,我向学生打听谁是班上的朗读能手,谁是班上的小书法家。正好有一名朗读好的同学名字叫张玉雪,我当时就说老师的名字与张玉雪的名字只差一个字,就第二个字不一样。同学们听后很感兴趣地猜起来,孩子们猜对后,我说,老师与张玉雪同学是朋友,与我们大家也是朋友,朋友之间就要无话不谈,就要互相帮助,我相信今天我们的合作一定能成功。此时,学生感到轻松愉快,一开始就在心中种下一个念头:老师是我们的朋友,我和老师是平等的,不知不觉拉近了学生和老师的关系。课一开始,我问同学们:我们已经是朋友了,那么朋友之间应该怎样做呢?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应该互相帮助。我又问同学们:以后在街上看到老师,能记得我是谁吗?同学们脱口而出:张金雪。我当时有点出乎意料,但我笑了,听课的老师也笑了,在笑声中同学们觉得和老师的关系更近了。课堂上,我用一句句激动人心的话语调动着孩子们学习的热情。如“请我们的小书法家来板演。”“让我们的朗读能手读一读。”“请一位有表演才华的同学到前边表演一下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等等,学生感到了温暖,从而扬起自信的风帆,回答问题非常大胆。教学中,我感到:教师如果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就无所谓对话。作为一个全面发展的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尽管“闻道有先后”,“能力有高低”,但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因此,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不迟到,我上课就做到不迟到。要求学生书写认真,我批改作业时就注意书写规范,要求学生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我就努力做到有错诚恳地向学生道歉。假如我的板书学生看不清,我会主动向学生说一声“对不起”,从不迁就自己的错误。这样,在一个平等的氛围下,就能很自然地扣开学生那丰富多彩的童心世界。

2. 尊重每一个学生,从而赢得每一个学生的尊重。

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差生,我都同等对待,从不歧视差生,怀着一颗真诚的爱心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用心灵碰撞心灵,与学生建立亲密的伙伴关系。教师只有敞开心扉与学生对话,与学生友好相处,这样孩子们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交往中,师生之间才能在兴趣、个性、思维、人格等方面进行交流和互动,教师和孩子们才会成为亲密的合作伙伴。同时在教学中力求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意愿,让各类学生有与教师对话的欲望,给予每位学生充分选择的机会和发展空间,让每位学生都能闪闪发光。语文课上,我经常问学生:“想学什么?”“想怎样学?”“有不同意见吗?”“你的想法比老师好。”等等,在这样一种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下,教师才会经常有惊喜,经常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与此同时老师在课上经常鼓励、称赞学生。如:“你能行,再试一试。”“你真棒,做得这么好!”“你真会学习,将来准能考上名牌大学。”听到老师的肯定和激励,孩子们的小脸上总会洋溢着惊讶和惊喜。老师那诚恳的激励,由衷的肯定就像是阳光雨露,给孩子们带来暖意和亲近,使他们享受到无与伦比的快乐感受,并产生成就感和自信心。

二、在对话中,教师要学会倾听,做一个忠实的听众

1.鼓励学生置疑。

学生的求知欲往往是从“?”开始的,一个好的问题能引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从而使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然而,学生的问题又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耐心倾听与自己不同的声音,认真倾听孩子们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冷静处理学生的置疑。营造一个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这样,孩子们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究、体验、交流。或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补充同学的发言。此时教师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听,适当地做些点拨,成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伴奏者。在语文教材中,有的内容看似平淡无奇,没有多大的趣味和吸引力,但却蕴藏着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敢于从教材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无论是课文的题目、课文的内容、文中的插图、标点符号、空白之处、还是课文的结尾,都引导学生置疑,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三年级课文《难忘的八个字》一课时,我首先从疑入手,让学生读课题,然后问学生:你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学生读完课题纷纷举手发言置疑:这难忘的八个字是哪八个字?谁说的这八个字?为什么说这八个字是令人难忘的?等等。通过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学生思维高涨,发言踊跃,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读课文,学生积极寻找答案。此时,每个学生既是老师,又是学生;既是提问者,又是答疑者,他们不断地转换角色,相互启发,在无拘无束的活动中流露情感,发展语言。实践中我感到,只有教师学会倾听,学生才能学会置疑、保留、批判与创新,才能得到发展。

2.允许学生评价老师。

语文教育要想给学生平等对话的自由权,教师就应有换位思想,以“假如我是学生”的情感体察学生的心理,努力做到将心比心。作为教师不应固守着从讲台到黑板之间的窄窄的领地,而是要走进学生当中,不光能在形式上和学生打成一片,更要学会倾听学生发言,学会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学会用儿童的眼光看待问题,学会用他们的方式进行思考,实现师生情感的交汇。教学中,我经常利用语文活动时间,组织学生评价老师,让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引导学生通过“老师,我喜欢……”“老师,我不喜欢……”“老师,我希望……”等题目畅所欲言,大胆地对老师提出要求,做出评价,通过评师,使教师得到一些信息反馈,以便调整工作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民主意识,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三、在对话中,教师要搭建平台,做一个出色的主持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尊重、珍视、张扬学生在学习中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些表述都表明了一种平等的师生观,教师的角色,教师的行为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发生着质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做“节目主持人”,要做“谈话”节目的主持人,让课堂成为学生表述自己的舞台。要以教师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思维,更多的让学生走向前台,展现他们的思想,在多向交流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1.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就一篇课文来说,涉及到的内容很多,学生对学习内容喜欢的程度也不一样,喜欢的方式也不一样。在教学中,要给学生自主选择内容的机会,让他们在兴趣中完成学习任务。如在引导学生学习三年级课文《小松树》一课时,我采用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部分自读,然后交流自己的体会。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研究就比较深入,通过探究与交流,学生既明白了课文是如何描写小松树生长过程的,又体会出了小松树迫切长高的心情。

2.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

学习内容不同,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同,学习方式也不同,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在教学实践中,我尽可能尊重学生的意愿。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在学习三年级课文《忙碌的蜘蛛》一课时,因为这一课涉及到蜘蛛与小蚂蚁不同形式的对话,于是我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有的分角色朗读课文,有的讲故事,还有的做表演等等。由于学生是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学生很自然的明白了对话的几种表现形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在对话中,教师要参与比赛,做一个友好的竞争者

新课标提倡“教师要与学生形成平等的伙伴关系,去掉教师的尊严与权威”因此,我在语文教学中经常和学生比赛,与学生成为友好的竞争者。如:和学生一起写作文,同学生竞争。写完下水文后和学生一起参加作文朗读评比,师生共同提出优缺点,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又如,和学生一起参加朗读比赛。每次朗读课文时,全班男生为一组,女生为一组,老师为一组,每次练习朗读时,三组进行比赛,谁能做到读书正确、流利、有感情,谁就得一分。每次比赛有时允许男生8人,女生8人和老师比赛,三组分别读一篇课文,比分按1:1:1累积计算。有时男女生各一人和老师进行抽签朗读对抗赛,抽到哪一课就读哪一课,抽到哪个人,就由哪个人来读。学生对这种形式非常喜欢,读书的热情越来越高。有时我还利用语文活动课给学生出一个辩论题目,举行师生演讲比赛,这样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整理资料的能力及语文表达能力,从而实现了师生间的互动。

总之,师生平等对话是一个开放的动态教学过程。它意味着人格平等基础上的灵魂交融,教学相长情境中的技艺切磋,它意味着语文教学要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灵魂铸造灵魂,用智慧开启智慧的相互造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