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数学课题组理论学习参考材料一
1.调查分析影响学生计算正确率不高的原因
学生方面的存在的问题以问卷方式进行摸底,调查分析影响学生计算速度慢和计算正确率的原因(附问卷)
1.你做计算题时注意力集中吗? ( )
(a集中 b 偶尔集中 c 边玩边写 )
2.你喜欢做计算题吗? ( )
(a喜欢 b还可以 c不喜欢)
3.你计算中错误的原因有哪些? ( )
(a没有看清题 b计算方法没掌握 c 粗心)
4.你喜欢哪种计算? ( )
(a趣味性的 b有难度的 c简单的)
5.你喜欢采用哪种方法进行计算? ( )
(a老师介绍的方法 b自己想的方法 c 别人说的方法)
6.你做完题后有检查的习惯吗? ( )
(a有 b有时有 c没有)
本次调查采用抽样问卷的方式,调查对象是二(1)、三(1)两个班,发放问卷共102份,收回有效问卷102份。其问卷内容主要围绕学生是否喜欢做计算题及其习惯等方面,共设计六道问题。
通过对学生情况信息的反馈,同时配合对教师进行的访谈,调查分析发现学生计算错误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学生算理不明,没有真正掌握计算方法。
经调查分析统计,有三分之一的同学在计算时错误是由于不明算理,没有真正掌握计算的算法造成的。比如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笔算中,余数必须比除数小,商的中间或者末尾有0的笔算方法中,没有真正地掌握算理和算法,从而导致计算错误。
(2)教师平时轻视口算,不能正确看待估算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在口算教学中,教师降低了要求,没有进行持之以恒的口算训练。只有教材涉及到时,教师才会进行口算训练,口算训练完全依靠教材,甚至还有的老师为了追求正确率,向学生提出口算题也可以列竖式解决。
在估算教学中,很多老师也是教材上有估算训练时才让学生进行估算练习。对估算的认识不到位,为“估算”而“估算”,把估算看做是求近似数,估算脱离实际,起不到它的作用,无实际意义。
(3)课堂教学中处理算法多样化方法不当
由于新课程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忽略了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够以及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交流机会,选择最合适自己的计算方法。其次,有的老师为了体现算法多样化,在课堂上一个劲地千呼万唤要把预设中的方法挖出来,片面追求算法的多样化,没有突出基本算法,这都是导致学生计算能力削弱的原因。
(4)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①对学生问卷调查:你做题时注意力集中吗?得出以下统计数据:
②对学生问卷调查:你做题有检查的习惯吗?得出以下统计数据:
调查分析显示,很大一部分学生出错是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审题,看错数字或运算符号,没有固定草稿本,在课本空白处,甚至桌面上,手心上到处乱打草稿,粗心大意,不仔细想就计算,往往使他们本来会做的题出现错误,甚至部分学生检查也只是把做过的题目读一遍,并没有认真地再计算。
2.探索能够提高低年级学生计算正确率和计算速度的突破口,形成教学的策略
针对调查分析中出现的问题及学习中出现的障碍,我们立足于课堂,以课例研究为着眼点,教师以研究者的角色从合作备课、授课、互动评课全过程的参与下,使问题逐渐清晰得以解决,并最终形成计算教学的一种模式,并将这些成果应用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去。下面是我们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一些具体做法:
(1)教学活动中加强学生对算法和算理的理解和把握
教学活动中要使学生会算,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确怎样算,也就是加强法则及算理的理解。算法是解决“怎么算”的问题,算理是解决“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对运算意义的理解。”所以,我们在进行计算新授课时,对算法和算理的教学必须重视。要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主探究,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操作经验,探究算理和算法,主动构建知识。【案例】探究学习15-9的计算方法时,结合我地和学生实际创设情景,妈妈买了15个柚子,吃掉9个还剩下几个?(1)我家柚子丰收图。(2)学生自主探究。(3)学生汇报时,教师要有选择的板书:a. 9+6﹦15, 15-9﹦6 (想加算减) b.10-9﹦1 , 5+1﹦6 (破十法) c.15-5﹦10,10-4﹦6 (连减) d.15-10+1﹦6 (减十加补)
在教学探索过程中,学生结合自身已有的计算和操作经验,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整理,建立起关于“十几减九”的运算表象,进而抽象概括出算法和算理,生成属于自己的关于“十几减九”的解题策略。
(2)持之以恒,重视口算,加强估算
口算是小学生应该具备的最起码的基本技能。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只有提高口算能力,才能提高笔算的速度和计算正确率,因此,无论哪个年级都严格按本级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口算训练,逐步达到熟能生巧、对而快的程度,这样促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精力学习,同时也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当然,训练重在坚持不懈,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比如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务必让学生熟练口算,表内乘法更应该熟记于心,这是低年级学生计算的基础知识,到中高年级还要让学生利用简算运算提高计算能力。
培养学生数感,提高计算准确率,估算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一是在计算之前,通过估算,能推断出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以提高计算结果的可信度;二是在计算之后,可以把估算作为检验手段,对结果进行估算。【案例】计算376+480,通过估算能知道其结果必然大于700而小于900,不然,计算有误;计算39×69,先估算,把39看成40,把69看成70,40×70=2800,那么39×69的结果接近2800且小于2800,如大于2800必定错误。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数感,同时估算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口算和估算训练要每天坚持,最好根据教学内容安排3--5分钟进行训练,关键是要持之以恒,长此以往才能形成一定的口算和估算技能,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运算技能。
(3)注重算法多样化,突出基本算法的掌握
算法多样化是指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来计算。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提倡算法多样化,而学生能采用什么计算方法,取决于其自身的数学经验,不同知识积累的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一样的。【案例】一年级教学进位加法8+5,学生想到了多种算法:①用小棒一根一根地数出来得到13;②把8记在心里,然后再数5,得到13;③把5分成2和3,8+2=10,10+3=13;④ 8分成5和3,5+5=10,10+3=13;⑤把8看作10,10+5=15,15-2=13等等。面对这么多的计算方法,教师要让学生拥有自主发现的经验,尊重学生发现的方法和自己的选择。让学生通过反思,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基本算法,为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打下基础。
(4)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措施
小学生在计算时缺乏一定的自觉性,在短时间内较难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只要在老师督促下,就能执行老师的要求。学生往往算完一遍就不再愿算第二遍,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实施评比奖励措施,学生计算就会十分小心,认真仔细,更多的学生一丝不苟,久而久之,细致的习惯才能自然养成,从而达到养成教育目的。
①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
审题时要求做到一看、二想、三算、四查、。一看就是看清题中的数字和运算符号;二想就是想什么地方可用口算,什么地方要用笔算,是否可用简便计算等;三算就是认真动笔计算;四查就是认真检查。
②培养认真演练的习惯
在做计算试题时,要培养学生做到冷静思考、细心计算,即便是简单的计算题也要慎重,切勿草率行事。能口算的则口算,不能口算的应注意认真进行笔算。演算时,要求书写整洁,格式规范,同时强化学生规范打草稿的习惯,以保证计算的准确无误。
③培养细心检验的习惯
学生在计算时要做到绝对万无一失,不出差错是不可能的。教师要教育学生养成计算后认真检查演算的习惯,把检验当作计算题不可缺少的环节。检验时要做到耐心细致,逐步检查:一查题目中数字是否抄错,二查计算过程、计算结果是否有误,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5)重视错题分析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怕见到错题,学生也怕见到错题。其实,错题是一个很好的例题,只要把握好,反而会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与计算技能。因此,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错题分析,对症下药。对于学生的错题,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自己观察与分析错题,找出错误的原因,针对这种错误,引导学生自己总结今后在计算时,要注意哪些地方。改错题的形式也要多样化,可采取小医生找病因的比赛形式,看哪位小老师最认真,让学生在比赛中获取知识,巩固自身的计算技能。
(6)务必重视后进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和帮扶
教学中每个教学班都会有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一般他们的计算能力较差,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获取并分析后进生计算正确率的信息,找准病因,对他们多给予赞扬和鼓励。比如在学习方法上加强对后进生的指导,鼓励学生采用画图、摆学具、转化成数学符号,数学语言等方式来帮助理解题意;要识记的内容必须记住,强调在记忆的基础上去理解;课堂上多关注后进生的听课情况,让他们在课堂上有更多的表现机会,从而找到自信。【案例】肖露同学的口算和笔算能力都较差,属于后进生,因此平时给予她更多的关爱,帮助她把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进行熟练计算,表内乘法更是熟记于心。通过以上的帮扶措施,经近一年的个案跟踪调查分析,她的计算能力有很大的提高,从而找到自信和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何国华著《陶行知教育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10月第二版
[3]刘忠智、张晓霞主编《数学教学实施指南》 (小学卷)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4]刘晓明主编《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5]《四川教育》教学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