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课程校本化构建的实践研究》实施方案
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
编号:192004198
《和美课程校本化构建的实践研究》实施方案
昆山高新区西塘实验小学 课题组
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和美课程:
和美,由“和而不同、美美与共”而来。“和而不同”源自《论语》中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美美与共”源自费孝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之16字箴言。“和美”二字取其核心文化,凝练而成。
“和”是和谐。就学校办学而言,“和”指学校教育符合教育发展规律,顺应国家新课程改革,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和谐交流,友好合作,协调发展;就学校教育而言,“和”是社会、家庭、学校三者合力的协调;就师生发展而言,“和”是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人格的平等,真诚的合作。
“美”是教育的本质,而美育则是“五育”的最高境界。美是人一生的追求,求美,才能更美。这里的“美”强调的是共享、分享、欣赏、包容和融通,个人做最美的自己,世界因此走向和谐共生。
和美教育,是指向育“和美学子”(“和”的气质、“美”的素养)、具有“和美”特征的教育。
和美课程,是为实现和美教育,培养和美学子的学校课程体系。
2.校本化构建:学校结合校情找到适切的策略开展主题实践探索,构建国家与学校协调统一、相互促进的实施体系。
3.和美课程校本化建构的实践研究:和美课程涵盖小学阶段的所有基础性课程,每一课程都有相应的研究主题,最终指向和美学子的培养。通过探究适合本校特点的和美课程的途径与方法,用适切的方式开展实施,更好地推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
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1.国内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在百度中搜“和美”二字,不难发现目前国内有不少学校也在着力建设“和美教育”“和美课程”及“和美课堂”:深圳市滨河小学积极推行“和美教育”办学模式,关注“和美课堂”建设中“特质体现”“模式探索”“元素把握”这三个着力点。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城南实验小学坚持“和美教育”办学模式,学校在制度建设、常规管理、教学教研、养成教育、安全及校本等工作中创新性地融入“和美教育”。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实验小学自开展“和美教育”课题研究以来,提炼基于核心素养的“和美文化”,打造基于核心素养的“和美课程”,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的“助学课堂”。2015年10月16日,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小学教师教育委员会(2015年)年会与会专家近百人莅临赣榆实验小学,观摩该校和美教育特色,对该校聚焦“核心素养”,丰富“和美文化”,构建“助学课堂”,完善“和美课程”,倾力打造和美教育特色等。
这些学校对“和美”的解读各尽其说,其研究实践各具特色,也存在较多不足之处:有的学校只有“和美教育”的理念,却没有依托课程来实施;有的学校试图通过“和美课程”来落实,却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一定的操作性;有的学校已经在实践“和美课程”,但实践较零碎,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有的学校实施的“和美课程”在育人途径方法上,没有实质性的效果。
在中国知网搜“和美课程”一词,仅有4篇相关论文,说明 “和美课程”的实施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和美课程”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并不完善。
世界发展到今天,中小学教育教学产生了很多理论,可当下不是缺少理论的时代,缺少的是如何把那么多的理论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整合之后可持续性地开展实践。我校的“和美课程”校本化构建指向实施和美教育、培养和美学子的有效途径,期待在和美课程的目标体系、具体内容、实施策略、评价体系等方面作出有益的探索,完善“和美课程”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这样的实践研究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与意义。
2.研究价值:
(1)理论价值
首先,能形成“和美课程”的理论框架体系。本课题研究涉及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总目标指导下的“和美课程”建设框架的再完善和校本化、和美学子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实践、和美课程推进中和美校园文化培育的校本化等,而对于这些问题的探究过程,既是理论辨析上的论证、推理与检验,也是理论架构上的搭建、迭代和突破。
其次,能有效加强“和美课程”校本化理论建设。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是“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执行国家课程”,“和美课程”校本化开发在实践中呈现出不同的样态,但都离不开课程目标体系的建构、课程内容的设置、课程的实施与管理、课程资源的统整以及课程评价等一系列操作步骤,而这里的每一步都是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的结果。
(2)实践价值
首先,是深化“和美教育”特色文化的需要。我校自2013年异地新建以来,就提出了“翰墨书香、和美西塘”的文化主张,“和美课程”的校本化构建是推动学校“和美教育”特色文化发展的需要。
其次,是整合学校各类校本化学科课程的需要。近几年,我校的“每日一书”特色课程、法治特色课程、儿童版画课程、田园课程、“好玩数学”、“学用英语”等课程已有基本雏形,接下来,我们还将继续推出儿童水球课程、和美家长德育课程、海模创客课程等,通过对和美课程的整体构建,可以将学校的各类校本化的学科课程整合在一起,符合学校发展的需要,探索一条培育“和美学子”的有效途径。
研究的目标、内容与重点
(一)研究目标:
在“和美教育”理念下,通过对“和美课程”的整体构建,培养有实施“和美课程”能力的“和美教师”,探索一条培育“和美学子”的有效途径。
研究内容:
1.和美文化、和美教育、和美课堂、和美课程的基本特征的研究。
2.和美课程的目标体系的研究。
(1)指向与社会之和的研究。
(2)指向与他人之和的研究。
(3)指向与自然之和的研究。
(4)指向与自我之和的研究。
3.和美课程的内容的研究。
(1)和美课程基本框架
(2)各课程校本读本的编写
①收集整理语文和英语学科的读写互动创意课程资料,形成校本读本。
②收集整理尚法西塘法治文化课程资料,形成校本读本。
③收集整理好玩数学主题课程资料,形成校本读本。
④收集整理海模创客空间课程资料,形成校本读本。
⑤收集整理儿童水球课程资料,形成校本读本。
⑥收集整理家长德育课程资料,形成校本读本。
⑦收集整理电钢琴课程资料,形成校本读本。
⑧收集整理版画课程资料,形成校本读本。
⑨收集整理书法课程资料,形成校本读本。
⑩收集整理田园课程资料,形成校本读本。
4.和美课程的实施策略的研究。
(1)和美课堂构建的策略研究。
(2)和美环境文化构建的策略研究。
(3)和美特色课程构建的策略研究。
5.和美学子的评价体系的研究。
(1)基于和美课程,对和美学子评价内容的研究。
(2)基于和美课程,对和美学子评价方法的研究。
6.和美教师实施和美课程能力的提升研究。
(1)培养各科和美教师进行课程方案设计、完善、实施的能力研究。
(2)和美教师发展路径的校本化研究。
(三)研究重点:
根据研究专题,在和美课程的基本框架上,各学科分别制定校本化特色课程,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形成校本读本,使研究走向课程,走向常态,培养一批有课题研究能力的和美教师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和美学子。
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1.论证和美课程的框架建设,进一步优化结构,理清内在联系。用科学的现代化教育思想指导其过程,实现校本化课程建设的优质、健康、持续发展。(2019年上半年)
2.选择语文课程、艺术课程、综研课程等领域,进入实践研究,落实课程结构的优化和学生素养的落地。开展阶段性整理。(2019年上半年)
3.和美教育思想引领下的各课程开展实践研究,主要内容落实在课程的结构优化上,落实在校本化的创意上,实现最大多数学生素养养成,全面发展。(2019年下半年、2020年上半年)
4.梳理和美课程建设中和美教师的发展特质和路径、和美管理的实现路径和特质。梳理和美学子评价的体系完善和实践经验。(2020年下半年)
5.总结成果,开展专家论证和完善。开展成果发布会,研究下一步学校和美课程建设思路和具体内容。
(二)研究过程:
此课题研究周期为四年,自2019年1月到2022年12月,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9年1月~2月):调研、论证、制定本课题研究方案,组建课题研究小组,运用文献法、调查研究法等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完成研究方案的撰写工作;初步开展相关调查活动,搜集相关资料,发动研究成员积极主动地参与研究,并指导各子课题组完成子课题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19年3月~2022年7月):按课题方案实施研究,进行过程性管理,分学期进行阶段成果总结,分年度进行方案再论证和再调整。
措施:(1)认真制定学年度研究计划,及时撰写课题研究阶段性报告。(2)开好研讨会,抓住关键问题进行研究,边反思边实践。(3)注重及时收集和整理过程中的课题研究材料。(4)争取相关专家的指导,注重提高研究骨干的理论水平。
3.总结阶段(2022年月9~12月):整理、分析过程性研究资料,总结研究成果,提炼研究经验,完成研究报告、结题报告,争取有关部门鉴定、结题。
(三)研究方法:
1.文献法:广泛查阅有关文献,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明确研究的理论起点,启发研究思路。
2.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和访谈,了解和美课程实施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现状,提出方案,写好调查研究报告,为课题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3.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教育工作者从实际情况出发,与同伴互助合作,共同解决教育过程中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课题研究中,力求边实践、边总结、边改进、边推广,以提高研究质量,改进实际工作,解决实践问题。
4. 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在研究过程中的各种理论和实践经验,开展深度研讨,撰写经验总结,编撰校本教材、学术专著等,及时交流。
5.案例分析法:实施过程中,选择一些具有启发性的师生成长的典型性事件开展研究和分析,从中激起反思,揭示规律,形成有鲜明个性的有效案例,提炼出共性的结论。
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一)主要观点:
特色课程发展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建设的切入口、瞭望台和引擎机,通过我校“和美课程”的建设,打开课程建设全视野,可以看到关联课程的全风景,其集聚的努力更指向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更有利于教师的课程专业发展和学校的现代化管理。
(二)可能的创新之处:
1.和美课程校本化构建能涵盖小学阶段的所有课程,在全校各学科全面推开,打开课程全视野,可持续地开展和美课程,提高教师实施课程的能力,真正培养全面发展的和美学子。
2.和美文化视野下和美课程校本化构建的实施研究模式,能为区域性其他学校特色课程的构建提供一套有效方法体系。
预期研究成果
|
成果名称 |
成果形式 |
完成时间 |
阶段成果(限5项) |
各特色课程标准 |
课程标准 |
2019 |
特色课程校本读本(部分) |
校本读本 |
2021 |
|
社团课程校本读本(部分) |
校本读本 |
2021 |
|
各类文集 |
文集 |
2021 |
|
视频资料 |
视频 |
2021 |
|
最终成果(限3项) |
“和美课程的构建与实施的研究”成果报告 |
报告书 |
2022 |
特色课程校本读本 |
校本读本 |
2022 |
|
社团课程校本读本 |
校本读本 |
2022 |
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课题主持人为学校校长,本科学历,中小学高级教师,曾主持过苏州市十一、十二五规划课题以及江苏省十二五规划课题,均已结题,曾获得过苏州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
课题组成员均为学校中层及青年骨干教师,学历均为本科,其中有5位成员参与了“十二五”课题研究,有相当的研究能力。2015年2月,我校申报的课题“每日一书”特色课程建构与实践的研究被列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并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研究,在特色课程的研究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每一学科都有相关的特色研究课程,如:语文“读写互动创意课程”、数学“好玩数学主题课程”、美术“版画课程”、音乐“电钢琴课程”、综研“田园课程”等,所有这些都为开展和美课程校本化构建的实践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建立课题领导小组,明确课题组成员的分工和职责,落实子课题负责人。
2.设施保障:
我校是一所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学校,近年来,学校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改善教育教学设施,每个教室都安装了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建有省内一流的图书阅览室、书法教室等专用教室,教师人手一台电脑并能在各办公室实现上网。
3.机制保障:
建立“校长室——职能科室——教科(研)组——教师”的课题研究网络系统。
教科室加强课题研究的全程管理,有计划、有过程管理、有阶段总结及反馈,定期检查研究进展情况。
制定课题研究的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修订、完善《教职工绩效考核实施方案》,将课题研究的成效与教师的奖励性绩效工作相挂钩,定期进行考核、奖励。
4.经费保障:
建立科研专项基金,每年不少于2万元,确保书刊订购、研究活动、师生培训和成果总结推广所需要的费用。
课题组成员
课题组负责人:朱建勋、吕静雯
课题组核心成员:
姓名 |
工作单位 |
专业技术职务 |
研究专长 |
课题组中的分工 |
储 明 |
昆山高新区西塘实验小学 |
中小学一级 |
课程建设 |
课题研究的实施与管理 |
顾玉琪 |
昆山高新区西塘实验小学 |
中小学一级 |
语文教学 |
课程建设管理 |
金玉燕 |
昆山高新区西塘实验小学 |
中小学一级 |
科学教学 |
特色课程建设 |
曹斌 |
昆山高新区西塘实验小学 |
中小学二级 |
体育教学 |
特色课程建设 |
王丹凤 |
昆山高新区西塘实验小学 |
中小学一级 |
美术教学 |
特色课程建设 |
张晓娟 |
昆山高新区西塘实验小学 |
中小学一级 |
信息技术 |
特色课程建设 |
曹 轶 |
昆山高新区西塘实验小学 |
中小学一级 |
语文教学 |
特色课程建设 |
陆燕飞 |
昆山高新区西塘实验小学 |
中小学一级 |
英语教学 |
特色课程建设 |
王丽君 |
昆山高新区西塘实验小学 |
中小学一级 |
数学教学 |
特色课程建设 |
陶静雅 |
昆山高新区西塘实验小学 |
中小学一级 |
心理健康 |
特色课程建设 |
执笔:吕静雯
2019年5月